《再见童年》是一本由张倩仪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童年》读后感(一):对传统教育方式的重新思考和发现
教育正在成为全民关注的大话题,更是大问题,而在一波一波的民国热当中,对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重新思考与发现,也成为时代的主题之一。张倩仪曾经担任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既修文史,又通教育,于是有了这部全景式呈现传统教育的著作,从逃学的沈从文到挨板子的郭沫若,作者收集100多位民国人物的自传材料,融入对传统教育的考察当中,既让人回味,又引起沉思。而那种农业时代的教育环境,是再也不可能追回了。
——摘自《新京报~一句话书情》
《再见童年》读后感(二):再见小学
左舜生说:“看不出最近四十年(民国以来),中国的教育,在精神上有什么显著进步。”
放到今天,则看不出百年来,中国的教育,在精神上有什么显著进步。
卜卜斋(广东话私塾)里的敲打声至今响在学堂里,挨打的学生比祖辈却不见任何长进。比起遥远的“天地玄黄喊一年”,如今不过是加上了“abcdefg”,晃着脑袋扯着嗓子喊的姿态别无二致。
看这本《再见童年》的时候,常常回想自己接受的嚼蜡一般的十六年教育,悲哀的发现大好的光阴换来的全是无用的东西。于是心底的悲哀越发沉重,也越发歆羡起兴新学之初有机会接受真正的教育的那些人。
虽然当时的新学家们也多一知半解,“然其孜孜勤勤,自己力研苦索,又急望彼此助长增益之心与事,则诚可佩仰者矣。”想当初钱穆就读的新式小学,教文史的都是硕学宿儒,甚至体操和唱歌的课程也对学生循循善诱及至人格教育。这样的教育,如今我们绝大多数的大学都不可得,遑论小学。胡厥文所遇的良师更是让我们不曾有如此际遇的人心向往之。胡就读的嘉定第一高等小学请不到唱歌和体操的教员,校长认为体育和美育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科目,就亲自去学风琴和体操教起这两门课。而在我们这代人的集体记忆中,恐怕占了体育课音乐课上语数外的时候占多数。
幸运如钱穆胡厥文者自然也是少数,那个年代,更多的人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学校,比起他们,如今的我们虽没受到优质教育,却总算有机会接受教育。然而在那样新旧交替、沙石俱下的大变革中,乡野间的初级教育能绽放出如此璀璨的光芒,高呼了几年素质教育却不见改善的我们也着实该反思一下了。
《再见童年》读后感(三):独辟蹊径创新境——序《再见童年》 唐振常
张倩仪女士《再见童年》,是一部奇特之作。在当今著述之林中,它独辟蹊径,另开新路,从当代时流大量的自传文字记载,去感受时代,研究历史,条分缕析,发而成篇。在张女士笔下,我们看见了一个消逝的时代,消逝的传统。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什么,这个传统的内容是什么,乃历历如画,展现于眼前。胡适力倡传记之作,谓其用在于“为史家找材料,为文学开新路”。此言诚是,为一时传记写作之兴,起了鸣锣开道之功。张倩仪女士利用当代时流多达一百五十余人的自传,专门研究他们的童年,写成这么一部别开生面之作,真是独得新境了。
十九至二十世纪之交,时代更迭,新旧交替,于中国而言,诚所谓千古之变局,而中西文化之冲突,贯穿始终,愈演愈烈,于时所有之求变,上自意识变化,下至物质探求,思想之变易,学术之所向,制度之求革,风俗之望改,“因政教而成风俗,因风俗而成心理”(章太炎语),无一不为此两种绝然不同的文化之冲突所衍绎以发生。在本书作者所阅读和研究的所有自传中,上而及于宏观之文化,下而见乎具体之施为,亦无一不反映了旧之逝,新之来,分门别类,条列以陈,乃所以补史籍之未载,得史事于感受,娓娓道来,如述身之所经。这也是一种史识。陈寅恪先生一生强调“在历史中求史实”,脱离开了历史,无史实可言;史实之得,于亲历其事者之缕述,亦在其中。本书作者于研究转述中传播了史识,读其书者亦可以得史识焉。是以,此作便是从名人自传中看时代与社会之作,了解何谓文化之作,何谓传统文化之作,进而便可悟出文化承传与创新之义。此作从各家作者童年之所身受,分纂为教育、家族、环境、游戏和工作、前途、价值观、宗教、女性诸篇,而尤详于教育,其所举于教育篇者,多达二十三题,此亦自然之事,主题即在“中国童年”,童年所经,自以受教为主。作者《自序》不称此为研究之得,然而研究不足以成书,其教育篇所述,更多分析,乃是以具体事例条分缕析,尤为研究有得之作,应更予留意焉。
上一篇:《最后一只猫》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一个APP的诞生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