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的读后感10篇(5)

  对于眼下的学术状况,荣新江在他的著述中偶有抱怨。比如他曾经明言,有的学者不知道利用新材料,研究成果相当单薄;有的学者不注重学术积累,以为找到一件敦煌文书就可写文章;还有的人全不尊重他人工作,转录、转抄他人校录的文书,仅仅给出文书本身的编号,仿佛他本人是从英法等国直接抄得的。他还批评有些力主佛教海路传入说的学者,杂糅前人旧说与自己的理解,却不提供任何实证材料的做法令人失望。总之,学界存在的大量不重学术训练,不遵学术规范的做法,导致低劣的学术产品层出,严肃学者不单受其累,还得花功夫来厘清这些不必要的谬误,既耽误时间,又浪费篇幅。(《中国中古史研究十论》)但是在《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里,荣新江并未直接针对目下的学术流弊,而是着眼于正面意义的学术建设——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做法。毕竟,成天在媒体上就抄袭、剽窃等问题相互指责,不能解决实质问题。不如做出一个学术研究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照单抓药,按章办事,监督与奖惩才不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当然不是我的创见,事实上不少正视问题的中国学者一直都在讲这一要点。譬如十年前历史学家王笛就提出,目前最迫切、最需要、而且最容易做到的,就是编辑一本中国学术界通用的,像《芝加哥手册》那样的中国学术写作及编辑出版手册。可惜的是,十年过去了,并没有一本公认与通行的手册出现。

  在《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荣新江再次强调:“我们要有自己的‘芝加哥手册’。”令我高兴的是,他的呼吁是与实际工作相匹配的——这本书虽然标明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入门教程,但我敢肯定,它在诸多方面都称得上“芝加哥手册”中国版的一份草案。非常希望更多的学者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去,催生出一本“中国学术写作规范手册”来。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读后感(九):何莫由斯道(转载from中华读书报)

  何莫由斯道

  ——评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

  姚永辉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7月20日 09 版)

  近年来,文史研究领域发生了许多重要改变:随着研究领域重心的转移与研究方法的推陈出新,更多过去未受到研究者注意的资料进入视野,学界对“何为可用资料”有了新的认识;不断涌现的各种专业数据库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在提供了与过去迥然相异、更为便捷的搜寻渠道的同时,也增加了整理、分析资料的难度,对使用者的学术根基和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等。然而,在当下,人们对于研究生质素的优劣却是“鸡食放光虫——心知肚明”,学界频频爆出的不端现象,也一再提醒着“学术失范”乃至“无范”或“乏范”的事实,学界的公信力正在受到广泛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荣新江教授新《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推出的,而书中所谈内容,即便对于已经正式走上研究岗位的学者而言,也颇具参考价值。

  荣新江先生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为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开设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课,“几乎手把手地指明了入门途径”(封底言),“给予新入道的年轻学子如何训练自己提供一些入门的图景,也阐明学界已经约定俗成的、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让他们从研究和写作的开始阶段,就能养成好的习惯”(前言),很好地概括了《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一书的主旨。通览全书,“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互为表里。前九讲,集中指导如何竭泽而渔地收集和利用史料以及翻检今人论著和专业期刊杂志;后六讲,具体阐明学位论文、期刊或会议论文、书评札记的写法及写作规范、注释体例与参考文献的标注以及中英文翻译中的问题等。

  教材或入门书的编写,是将知识与经验化繁为简的过程,以其昏昏,岂能使其昭昭,撰写者的身份与内在功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书的质量。荣新江教授兼具历史学研究专业学者和学术期刊主编的双重身份,笔触出入于宏阔与精细之间,使本书别具特色,可圈可点处甚多。

  与一般此类书“专题研究加参考文献目录”的编排方式不同,本书以“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贯穿始终,期待读者在训练中领悟规范,在对规范的学习中得到训练,两者互为表里。荣新江先生长期担任论文指导与评审者的经历,使作者在讲解各类论文(博硕士论文、期刊会议论文、祝寿或纪念文章)的写作时,对某些容易犯的通病,信手拈来,如博硕士论文中缺乏问题意识、“文不对题”、不注意逻辑性等,对症下药,并推荐部分可供学习的范文,使读者在反省检视与揣摩要领时,皆有所本。

上一篇:深入剖析Tomcat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温暖的弦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