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的读后感10篇(7)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读后感(十):札记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

  我用了一晚上时间翻完了荣先生的《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除了第一章是逐字句读完外,其余诸章都是扫读,但最适合这本书的阅读方式恐怕就是快速地翻阅一遍,大致厘清重点,以后便可常置案头,当作工具书来使用。但我不是学历史的,也没有把这本书真正地“看完”。因为以我这样的强迫症患者来说,必须要一字一句读过去才能算是“看完”了一本书,我早就发现这样傻瓜式的读书方法有不小的负面效应,阅读的过程中总是抓不住重点、机械化、不思考。

  既然书名是《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初衷当是为治古代史的入门学子所准备的。我没有接受过历史学的训练,本科读了四年的工科,爱好却是地理,资格很老,但经历不深,也只是停留在门外汉的地步,更对所谓的方法论一头雾水。尽管不一样的学科有着不一样的方法,但其中总有共通相似的地方,我便只从自己的角度谈一下读此书的收获吧。

  治任何的学问,大概都有几个过程,最先当然是获取知识,从各种各样的材料里获得自己学科的大量素材,学习研究,先达到“知”的阶段;其次是要内化整理,吸收营养,达到“识”的目的;再然后,就要从吸收转为产出,比如找一些实际的问题,训练一下治学用学的思路,可以算是“习”的过程;而最终极的目的恐怕很难说,是提出一套理论,是不断地推翻过去重构未来,还是拓展人类思维的领域等等,恐怕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按:最近所看的汪丁丁《经济学思想史》中也提及知识与思想的区别,知识是科学建构,而思想则是问题意识。)我不是学界中人,只是单纯有一番学术的兴趣,也就难免短视,试图无力地总结治学的过程,不免要见笑大方之家。而我受了荣先生在书中的鼓励,目的只是把自己的简单思考记录下来,以作将来修正进步的凭据。

  书既是写给入门的历史学人看的,涉及到的也就只有上述前两个或前三个阶段,若是分成两部分,前九章是讲材料(学术训练),而后面的则是讲写作(学术规范)。

  学术训练就是知与识的阶段,就是输入、整理的过程。首先要会查阅历史材料,这材料前写了四章,分别是传统古籍、石刻史料、简牍帛书、敦煌吐鲁番文书;第五章讲版本校勘,一方面,选用好的材料才治学当然可以事半功倍,另一方面也有胡适之“去伪存真”之意,从史料里辨出伪饰的糟粕,留下真纯的精华;六至九章谈论的还是材料的问题,如考古的新发现,如图像材料的积累,如今人论著的查阅,再如刊物的定期翻检,区别前四章的是材料之为新颖,之为脱离传统的材料形式而不断扩充新鲜的血液。治其他的学科,恐怕亦是如此,每一个时代,总会有新的材料,需靠着新的方法来有新的收获吧。

  这一部分的内容对于单纯的历史爱好者来说显得比较专门,似乎不算很具有普及的意义。但是作者整理的方法至少引出一条可行的道路,对材料的系统整理应当是治学的重要一步。

  随后的写作部分就是输出的过程,要遵循学术的规范,其内容也就不再局限于历史学的范畴,而对所有的学科产生意义。以下做第十讲-第十二讲(论文写作及书评、札记)部分总结:

  (一)标题:准确(文题相符)、*(不出现“试论”“述论”的字眼,要有追问的精神)、通俗易懂(明白清楚,突出主题);

  篇章结构:导言(研究史、创新点)、正文、结论(理论的提升、未来研究的开展方向);

  学术史:全面的学术史的论述、研究材料的选取及理由、研究论著年月的标注。

  (二)硕士论文:以小见大,注重整理,注重学术的积累;

  博士论文:题目有限,将不同片段的成果连缀成整体;

  期刊论文:展示学术功力的重要手段,学术声誉的凭借;

  会议论文: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才华,也常识雇佣双方寻找彼此的重要媒介。

  (三)书评制度:不是人情稿,也不是意气之争,代表杂志的学术水平和独立精神;

  书评种类:最重磅的书评论文对于阅读原书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而做书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有学术贡献的书值得评;

上一篇:深入剖析Tomcat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温暖的弦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