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的读后感10篇(6)

  生性驽钝,对于这些领悟迟及如此,但作为收获,当然是不惭愧道及一二的。

  这本书的评价,我个人想到的是八个字:微言大义,言简意赅。

  之所以说微言大义,著者在中译本序中提到两个原因:

  余先生提醒我,不必大幅转述傅斯年学术论文的观点,⋯⋯要紧的是把它放在整个时代思想、学术的脉络下来看。

  此书是以英文撰写的,而英文著述有一定的体例,它必须围绕一个或几个themes来进行。

  王著看似简单地以傅斯年生平为线索,分章描写傅氏各个时期的工作,在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论著容易流于浮泛。但作者在充分地研读了傅斯年的专业著述(在此强调的是,王汎森的目的不是写一部年谱,所以他根本就没有考据癖地去引用什么难以查考的材料信件,如果读者真的觉得他所引用的中研院相关档案或者傅氏书信是此书的重点所在,那是入得金山,空手归。)基础上做出了自己的判断,所以其真正勾连各章的却是傅氏内在的思想、学理、认识乃至情感的内在变化脉络,使得本书“大义”频现,功利点用学术的话讲,王著的每一个章节都自成体系,完全可以独立生发来写就几部专著。

  正是如次,这本书的价值彰显了出来,如果只是一本傅斯年年谱或者传者个人情感投射强烈的传记,那这本书定多只是对傅斯年感兴趣的极少一部分人有阅读意义。

  但这本书显然超越了此类庸常之作。值此之故,这本书值得所有研治民国史、文学史、思想史的人阅读。

  本书的结语“一个五四青年的失败”,其实是本书的摘要,如果阅读全书太累,完全可以看本章即可。虽然结语标题个人觉得写得太悲情。

  言简意赅,首先是王氏行文流畅清楚。说到这点,这可能是所有真正治史学的人让所有研究文学的人汗颜的地方。 王氏还有一点就是行文于当断之处。例如在《什么可以作为历史证据》一文中,论及清儒重“经”事,他只是略略提及,在注释中说明胡适有两文对此祥述。今天的中国研究,仅就我触及的领域,相当多的人染上考据癖和材料癖,对于同样的问题,即使前人已经有了*的研究,但后来的人仍然要再三申说,仿佛非如此不显示自己研究*,但这反而是一种不诚实和不自信。染疾如次,何谈学术进步。台湾学人的态度的确值得好好学习。

  最后说一个个人小小的感受,王汎森最后写到,傅斯年晚年反思自己,放弃了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结合体这一形象,不再鼓吹经济平等,他更彻底地坚持自由主义。虽然由于其遽然过世,这些思想没有得到系统性的表达。

  但我个人看来,如果没有了经济平等,自由是什么人的自由,是什么形式的自由,什么程度的自由?这可能才是更重要的问题。可能也正是此造成了傅斯年1948年对着去北平抢救学人空载而归的飞机大哭的原因,因为对于那时的大部分学人来讲,重要的不是国民政府允诺的自由,反而是经济的平等。

  这个平等,是我们今天要严峻面对的问题。

  《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读后感(八):“一团矛盾”的傅斯年 ——读《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的个体生命》

  “作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学者、政治家、社会批评家,以及学界领袖的傅斯年,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色彩最丰富的人物之一。”(p5) 王汎森在开篇的导论中如是写道。这也恰恰是我对傅斯年的印象:一个有建树的学者、一个社会活动中的活跃分子。在我看来,傅斯年的一生,充实而令人好奇。推动我阅读最重要的两大动力,其一是史家对史家的书写,就如王汎森在中译本序中说到的“这不是一本傅斯年一生的传记,传记必然要包括许多有趣的事件与交往情形,但此书对这方面的细节都尽可能割舍了。除非它们能彰显历史的意义。”(p2) 傅斯年不是他的传主,而是研究课题,这让此书有了思想史、近代史意义;其二是“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的个体生命”和所谓“一团矛盾”的一生,我着迷于大时代中的个体,特别是“充满矛盾”的个体。他们用自我生命的张力让我看到时代的铺陈,而时代潮流的巨大推力也让这些个体有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记得一位评论家说“若不*了解、进入作者的世界,掌握他基本的直觉,在他感性的活动中发觉他言论的奥秘冲动等情怀,人们将无法树立一种有价值的评论。”对于我来说,谈不上做“有价值”的评论,但作为个人心得的读书报告,了解作者与书的写作仍然是必要的。

上一篇:《茫茫黑夜漫游》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湘行集》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