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的读后感10篇(10)

  傅斯年年纪比胡适轻,在台北猝逝时,胡适在日记中写下许多话,“他集中人世许多难得的才胜于一身”“像他这样一个到处成为道义力量的人,还没有”“中国今日何处能得这样一个天才最高的人?”……这是胡适对傅斯年最后的评价。尽管当年他在北大求学期间与新潮社的成员五个人一起出国留学,他在欧洲七年,从英到德,从心理学到物理学,数学到历史语言学,却未获得一个学位,导致胡适认为他颓放,不如顾颉刚之勤。然而也正是他不专门的学习方式使他能够成为现代学术的总设计师。

  “一团矛盾”

  傅斯年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王汎森在《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中说:对五四青年而言,各种内心斗争一直是明显的,包括新旧自我之间的斗争,一个人怎样成长与他希望事务会成为什么样之间的斗争,以及其熟悉的与其愿望的之间的斗争。这种“一团矛盾”的心态是两方面的冲突,一方面是他们自己的过去、他们最为熟悉的、内心深处最亲切的自我感受,另一方面是他们觉得自己和国家的未来将会如何。他们担心传统的价值体系会损害国家的强大,所以应该清除他们感到其最熟悉的旧的自我;但是从旧我向理想的跳跃比大多数这些人所想象的还要苦难得多。

  傅斯年也同样敏锐地感受到新旧自我之间的斗争,在编辑《新潮》杂志和参加五四运动后,他发现自己也在矛盾状态中摇摆不已,他在给俞平伯和顾颉刚的信中表明:我现在自然在一个极危险麻乱的境地,仿佛像一个草枝飘在大海上,又像一个动物在千万重迷阵里。

  不管是对于家庭关系的理解,他虽然珍视,却在书房挂条幅“四海无家”;还是在思想上,知道新思想可贵,却并不是彻底的把新思想代替了旧思想;他呼吁抛弃“文人”文化,驱逐文人,但他实际上也是一个真正的文人,在拥有深厚国学基础的前提下,反对任何“国”的事物。但另一方面,他的民族主义热情和他要抛弃的传统学术的愿望之间并不矛盾。

  傅斯年承认人们对他的称号“傅大炮”,但大炮一词不能准确概括他的全部性格,在一个人面对抛弃自己完全熟悉的事物、批判那些他曾经安于其中的事物时,怎么会不紧张与矛盾?如他自己所说:在门里门外跑去跑来,至于咆哮,出也出不远,进也住不久。

  他的思想或许随他的骤然离世一同埋葬以至于没有系统,一团矛盾,今天的人还去学习和纪念他,不仅因为他在中山大学、中研院史语所、北大、台大所做的成绩。

  更因为他以行动阐述了一点,“人”不是已经确立的存在状态,而是需要达到的目标。

上一篇:《茫茫黑夜漫游》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湘行集》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