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观摩这场痛快淋漓的辩论的同时,我也免不了思考,作者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呢?对待正义问题,他的基本态度如何?不过,熊逸似乎并无心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论大厦,而是热衷于到处拆台。“天赋人权”不过是个谎言,社群主义的连带责任令人难以接受,功利主义的相对性经不起推敲,自由意志面临两难,康德的道德准则也难免谬误……一圈下来,似乎谁都不占理,于是对正义的困惑,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愈加纷乱。听的人不明白,讲的人似乎也不太明白了。这多少让我对本书的欣赏打了折扣。虽然质疑和思辨很重要,但毕竟是为了解答困惑而非增加困惑。虽然“破”的过程势所必需,但“立”才是更为关键的。在后一方面,本书只能说乏善可陈。此时不由得想起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修习吸星大法后功力深厚,可体内异种真气互相冲突,时有走火入魔之虞~
书的最后,作者似乎鉴于各种构建正义观念的抽象理论的失败,回到了生物性的观念,并将其更多视作利益博弈的产物。这个不是结论的结论,是否就能给这场旷世持久的争论盖棺呢?或者说,如果正义和平等真的只是作为社群动物的人类追求利益的结果,那么为何人们总是不曾停止过将其概念化,理论化的尝试?人类社会和蜂群、猴群、狼群之类的差别,难道只体现在脑容量的不同?人类也许生来的确不自由、不平等、不独立,但是否就无法去追求自由平等独立?驱动这种追求的,真的只是“伟大的妒忌心”吗?也许,只能如熊逸所说,不能要求每一场讨论都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吧。
但至少,讨论本身就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行为。有人也许会说:“如今的社会道德沦丧,法制不修,物欲横流,人心淡漠,正义正离我们越来越远,可本书并没有回答这个‘为什么’,而是谈些虚玄的哲理,这和我们的现实又有什么关系,又怎么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对此,大概还是本书封底上所引的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名言最为精辟“表面上似乎同人们的实际生活和表面利益相去甚远的思辨哲学,其实是世界上最能影响人们的东西。”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善于思考,也就未尝不能从哲理的玄谈之中看到现实的影子。不是吗?
《我们为什么离正义越来越远》读后感(四):有点让人失望,可能是我对熊大期望太高
这本书让我着实有点失望了,我对熊大的敬佩之情还是很深的,而且很多观点也很相近,我们必须承认,熊大在中国的文化思想史领域的学识相当之高,而且对于文字的把握,语言的风趣幽默,可以把坛经这样的东西都说的让人手不释卷,这个能力,业内估计无出其右。
不过在这本书的问题着眼点估计还是太大了,正义这个话题自古以来就是很难解的,虽然熊大写的还是可圈可点的,不过正如书中第一章的第一句所言”柏拉图以后,一切哲学家们的共同缺点之一,就是他们对于伦理学的研究斗志从他们已经知道要达到什么杰伦的那种假设上出发的。"这句话是引用罗素的,作者自己显然也无法脱离这个怪圈。
这本书可以说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显示了熊大的饱读诗书,可是,在把例子放到一起,为了说明某个问题的时候,作者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成为了上述怪圈中的哲学家之一了。其实,这个问题完全不是问题,一篇文章想要论证一个观点,会用一些例子来说明,如果有人铁了心的去反驳的话,必然会在论证的例子中,从其他角度理解出不一样的东西,让这个例子不能有力的支持原文所想表达的观点。我看书一向不会去纠结这样的事情,相比较于论证的方法,结论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
不过这本书的过于旁征博引的论证方式还是为其留下来一定的弊病,一开始的有些很小的问题可以忽略,我确实也没多想,因为我和熊大的思路很多都是比较相似的,很多例子一拿出来,我也大概知道他想说的是什么,想推出来什么。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朋友看,在一些不赞同的本书的地方,他也确实找到了一些逻辑的问题,不过,这都不知主要的。
最主要的是在本书第145页,对测不准原理的论述,“正如常被人拿来质疑因果律的测不准原理,实则该原理否定的只是观测数据的顺序的可预测性,并不曾对因果律有丝毫动摇。"这句话竟然还有脚注,写的是“参见[德]奥特弗里德·赫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现代哲学的基石》,郭大为译,人民出版社,2008,第15.4节《概率论能够取代因果论吗?》,pp.206-211。"
上一篇:《零基础学出纳》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蜥蜴的尾巴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