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的戏剧性元素也颇为可观,有一种亦庄亦谐的效果。初次见面时朱莉安娜在眼睛上面戴着一个绿罩子,于是书评家当下认为她是特意的,既保护自己又窥伺一切。以后她多次会见书评家也不曾取下,给他留下了诡计多端的印象。书的后半部分,书评家抑制不住一股莫名的冲动和勇气,趁朱莉安娜生病而试图偷看她的书桌时,高潮到来了,“朱莉安娜穿着睡衣,站在自己的房门口,注视着我,她的两只手举了起来,她已经把那个一直遮着她上半部脸庞的面幕掀了起来……那双眼睛恶狠狠地盯着我,看去好似煤气灯对一名被逮住的窃贼突然放射出一大道亮光,那双眼睛使我感到万分羞愧。我永远忘不了她那矮小、奇特、白发苍苍、佝偻**的身形,忘不了她那昂着的头、她的态度、她的神情。我也忘不了在我转过身来望着她的时候,她怒气冲冲、情绪激动地对我说出下面这句话来的声调。她说:‘好一个出版界的恶棍!’。”这一道目光延宕了太久太久,混杂着书评家关于它们美丽依旧抑或丑陋不堪的猜测和一个读者的焦灼与期待的情绪,终于在这一刻聚集成一道锐利、灼人甚至悚然的光束穿透书内书外。
小说并未就此剧终,在这最后一部分里我们借由作者笔下蒂娜**的情态转变,也可得知故事的曲折。这位老姑娘噙着泪红着脸含蓄表明,书评家可以通过娶她获得遗稿,尽管羞怯仍然大胆。这也是小说的一个戏剧**。仓皇而逃复又回心转意的书评家再次看到蒂娜时,她温和的脸上满是原谅宽恕的神色,她已经把文稿一张一张的烧掉了。而当书评家离开时,她停了相当长时间,回头看了他一眼,但没有怨恨的神情。蒂娜**终又回到了那种乏味忧伤,有原始的迟钝和强烈的寂寞之感的状态之中去了。
在《阿斯彭文稿》中,作者融异国的追随体验、诗歌的审美情趣、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人物的戏剧性周旋于一炉,给读者带来了诗意畅快的阅读感受。书评家在失败后,曾自省自己其实已经掌握了充足的材料,这种贪多务得的行为必然会招致惩罚。而作为一个世故的、略知叙事学一二的读者,则必然会追问这些所谓的遗稿是否真的存在过,诗稿是否仅仅只是一个古怪迷人谵妄的念想,而小说也只是一个正襟危坐诗情画意的幽默。这一切或许恰是詹姆斯在意大利某个午后想重新捕捉“值得神游的过去”的一种尝试,是向意大利过去的伟大诗人的浪漫致敬。
《阿斯彭文稿》读后感(七):你的心已经干涸在你的写作中 文/毛尖
一个美国文化人,为了获取大诗人阿斯彭的遗稿,来到威尼斯,找到了隐居的阿斯彭情妇朱莉安娜。作为一个狂热的阿斯彭粉丝,美国人准备不惜一切代价得到这份遗稿,虽然年迈的朱莉安娜不愿承认遗稿的存在。不久,朱莉安娜去世,遗稿由她的侄女蒂娜**继承。
已过中年的蒂娜**,长期陪伴隐居的朱莉安娜,其实有些不谙世事了。面对只对遗稿感兴趣的美国人,她极为羞愧地提出,如果美国人能成为她的“亲戚”,那么遗稿也就是他的了。
美国人在这个提议前退缩了。而等过了几天,他重新和蒂娜**见面时,美国人伤心地得知,蒂娜**已经把文稿毁掉。
这是《阿斯彭文稿》的主要情节,无处不在的阿斯彭几乎明指诗人拜伦。这是亨利·詹姆斯最著名的中篇,明里暗里仿作都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索尔·贝娄的《贡萨加诗稿》,主人公克拉伦斯也是一个美国文化人,他为寻找西班牙文学史上的天才贡萨加诗稿来到马德里,最后他自己感叹:“我们是怎样为了获得一切而失去一切!”——这句话,我特意从孙甘露的小说《忆秦娥》中转引,孙甘露在小说中写道:“我也一直试图以寻找遗失的珍贵手稿为线索或者以一个动荡年代为背景,以一个一文不名的年轻作家与一名年轻女房客的际遇为题写一部小说,或者两部都写。”(孙甘露《忆秦娥》页5,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这段小说表述实在很合孙甘露本人的志趣,而有意思的是,同样谈到《贡萨加诗稿》,李庆西提示我们:“这篇作品值得重视的是它的结尾。最后,年轻的美国学者顺着线索找到了伯爵夫人的秘书的一个侄子,诗稿随葬的说法就出自他口中。可是,此人却断然认定这个美国人不远万里来到西班牙乃另有所谋,是想购买他叔叔留下的矿业股票。”(李庆西《寻找书稿》页73,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上一篇:《历史是什么?》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小荒唐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