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彭文稿读后感精选10篇(5)

  李庆西特别关注结尾,是很自然的,因为索尔·贝娄的哀叹也是李老师的现代思考。至于我为何特意要提到孙甘露和李庆西的说法,是为了给我自己对《阿斯彭文稿》的分析寻找支持。

  1888年,《阿斯彭文稿》最初发表在《大西洋月刊》上,一百二十多年来,这是最受关注的一个亨利·詹姆斯中篇,尤其小说最后的高潮更是众说纷纭。蒂娜**向美国人提出婚约,美国人当即仓皇逃走,为何?

  在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美国人的仓皇逃走常常被解释为“美国人的良心发现”:“我”没有思考地逃离蒂娜**,也是逃离阿斯彭文稿,这是美国纯洁性的本能表达。而有意思的是,在美国经济萧条的年代,“我”的逃离又被解释为一种不负责任,甚至被解释为始乱终弃。

  经济和文学道德的关系不去说它,来看小说。

  小说中的解释是这样的:“我曾经对普雷斯特夫人说,我要向她求爱,但那是一个无聊的玩笑,对我的受害者,我始终没有说过。我一直尽量表现得亲切和蔼,因为我实在很喜欢她,可是就一个那种岁数和那副容貌的女人而言,从什么时候起亲切和蔼变成了一桩罪过呢?”接着,“我”几乎有点出恶声,小说写道:“总而言之,不管我有没有去引逗*拨,无可怀疑的是,我绝对无法偿付这笔代价,我无法接受这门亲事。我不能为了一束破旧的文稿,娶上一位既可怜又可笑的乡气十足的老妇人。”(《阿斯彭文稿》页177)

  说实在,看到这句“既可怜又可笑的乡气十足的老妇人”,我是非常吃惊的。这个“老妇人”刚出场的时候,小说是怎么描写她的呢?

  第一次见面,“我”看到,“她是一个身材瘦长、脸色苍白的人,穿的似乎是一件颜色暗淡的晨衣,说起话来十分直率和温和。”接下来,“我”更为仔细地观察到,“她的容貌并不年轻,但是倒很坦率;她的眉眼并不妖艳,但是却很清晰。”接着,他又用“高贵”和“胆怯”来定义老**蒂娜,啧啧,从开场的好印象到这最后的“乡气十足的老妇人”,“我”,或者说,亨利·詹姆斯,为什么要如此用力地对手足无措的蒂娜**进行诋毁呢?

  《阿斯彭文稿》读后感(八):于消逝诗意的捕捉尝试

  诗意与时间、空间的关系似乎成反比地生成,时空愈遥远,人们愈能追忆出那似水年华中一些可资纪念的东西,泛黄的纸页、斑驳的洇迹,几近消逝,却越发令人神往,如普鲁斯特对小玛德莱娜蛋糕的无限回想,足以引申出牵丝扯蔓的洋洋往事来。而《阿斯彭文稿》是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对“存在过久,早应消失、过时事物的诗意”的一种捕捉尝试,奇妙的是,他采用了悬疑与探案的叙述手法,使这一过程更为戏剧性,为一线夕阳的渐次沉没上演的哀歌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阿斯彭文稿》的故事发生在威尼斯,“文稿”暗指拜伦遗稿。一位美国评论家为了探寻“文稿”,来到威尼斯,想方设法接近诗人杰弗里•阿斯彭的情人博尔德罗**,不惜乔装成为她的房客。好戏上演的过程中,评论家用尽办法探听秘密,甚至发展到要用窃贼的手段,却被博尔德罗**当场抓住。老妇人去世,其侄女蒂德**暗示愿以娶她为条件赠送文稿,但评论家却退缩了,放弃了这个机会。遗稿最终被毁,永远地消逝了。

  我们很难想象如亨利•詹姆斯这样的大师,仅仅会以讲述一个环环相扣的悬疑探案故事为满足;在故事进展到末端,也会奇特地生发出一个疑问:这份阿斯彭文稿是否真的存在?“文稿”会不会是大师抛出的一个烟幕弹,借以**他于消逝诗意的捕捉尝试。总之,阿斯彭文稿神龙见首不见尾,仅仅存在于大家的口口相传中,却从未有大宅院以外的人看到过。叙述者“我”机关算尽,终未得见;蒂德**将之付之一炬,却无旁证。阿斯彭文稿似乎成为太极图中的圆心,牵动了万物的运转,自身却飘渺无着。

  应该说,阿斯彭文稿事实上存在与否不再重要,它已成为“值得神游的过去”的一种隐喻,供各色人等念兹在兹、或守护或探寻。亨利•詹姆斯说,“这件事的总的情况本身就是一个主题和一幅画面。我被它深深打动了。”他在意的是现实与玄想竟能巧妙结合的此种氛围,可以使其回到那个业已过去的时代和曾经存在的诗意之中。于是,亨利•詹姆斯借叙述者“我”之口讲述具有“战役与谋略性质”的文稿探寻之旅,也藉此神游过往,凭吊不复可见的落日余晖。

上一篇:《历史是什么?》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小荒唐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