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与人生》读后感精选10篇(3)

  《人心与人生》读后感(五):半白半文,半马列半鸡汤

  1

  梁漱溟,中国“最后的儒家”大师。但知道他的名字,却是读大学的时候了。

  大学以前,家资有限,除了买的教科书之外,并无其他读物。而作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对头”,梁漱溟是不会出现在教科书里的。

  大学时,在图书馆里乱翻书,读到一篇文章。里边好像提到,说梁漱溟曾跟毛泽东很熟,建国后常被叫去聊天。但这个人性格耿直,不仅私下里爱说实话,公开场合也爱说。所以,终还是被毛泽东所恶,然后就被各种批。据说,文革时,他家里的东西古书诗画还被搜刮、焚烧,但他却表现得很平静。

  所以,就记住了梁漱溟这个名字,也记下了梁漱溟这个人。但梁漱溟的书,却终未能读下去。原因倒是简单,只因他的书和大多晚清民国文人的著作一样,满纸的“之乎者也”,半文半白的,对于上学时已经受够了周树人之苦的我来说,实在难以卒读。

  没成想,这一放,竟然放了十多年。直到最近,各种不快遭遇,才让我突然又想起了梁漱溟。我很好奇:作为一介文人,是什么支撑他能够平静面对各种不幸和人生变革呢?所以,就在网上淘了本梁漱溟前后撰写历经五十年、其所称本人所写的“最大的一本书、最重要的一本书”。

  2

  书的名字叫《人性与人生》。

  然而,读完之后,可能是个人经历、阅历太有限,总觉得好像也没那么厉害,没那么神奇。

  或许,是我没有彻底读懂吧。整体而言,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觉就是标题中的那十个字“半白半文,半马列半鸡汤”。

  半文半白,就是书中文字充满“之乎者也”,对我这样古文功底不扎实的读者,读起来着实太费劲。梁漱溟早在1926年就立意撰写《人心与人生》这本书,其后因把心思放在“中国问题”上,所以一直延宕,直到1975年才算完成。我感到困惑的是,1975年,中国早就普及白话文了,梁漱溟为什么还要用掺杂着“之乎者也”的半白半文的语言进行写作。难道只因他要做晚清民国的文人、大陆最后的儒家?但是,文字毕竟是用于交流、传播的,在文言文已经基本“无用武之地”的情况下,坚持又有多大意义?或许,我真的不懂。

  半马列,就是书中大量运用马列主义观点分析人类和社会,读起来有时候难免会有一种幻觉:我这是又回到中学时代了?

  比如,基本上完全采信马恩《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述的观点,认为先身后心,国家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等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终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等等。

  再比如,大量运用辩证分析方法,用物质的、矛盾的、发展的观点分析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说人,必于心见之;说心,必于人见之”“身在心中,即是身先而心后,心在身之先”“学术是社会的产物”“生命本性可以说就是莫知其所以然的无止境的向上奋进,不断翻新”等等,不一二足。

  不过,这些虽是马列主义的,但也是马列他们借鉴前人的。比如,达尔文的进化论等。非常钦佩梁漱溟学贯中西,融会贯通的本领,他能够把这些融合在自己的思想中,没有真学真懂是做不到的。

  当然,作者与马列主义在思想上是有根本区别的。比如,他虽承认意识源于物质,但却突出意识的作用,认为人心才是人区别于动物高等于动物的根本原因,也只有人心才是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根本。而且,在对待宗教问题上,作者并不认为宗教会随着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而消灭,相反会同人类社会始终。比较有意思的是,作者在阐释这些时,还大量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进行论证。由是观之,对于马列,对于主义,我自己的所知实在是太过浅薄了。

  半鸡汤,就是此书所表达的“人生正能量”。梁漱溟多提到,人心是最能贯通宇宙生命的本性,即不断地向上发展,不断地创新,不断地争取灵活和自由。而其他生物自解决了生存和繁衍两大问题后便自安自足,不再上进,失了生命本性。人作为个体,就要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不断努力,不断奋进。

  然而,人不仅是个体的,还是社会性的。梁漱溟在本能、理智上谈人心,但更在理性上谈人心。他认为“理智者人心之妙用,理性者人心之美德”,本能和理智受制于身,而理性则“以无私的感情为中心,即以不自欺其好恶而为判断焉”。人之初,性本善,人心的最高境界是自觉做出道德行为,所谓“人在社会中能尽其各种伦理上的义务,斯于社会贡献莫大焉;斯即为道德,否则,与道德有欠。”

上一篇:小凰不是仙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鲸歌悠扬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