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与人生》读后感精选10篇(2)

  在谈到对内对外的问题时,梁漱溟说,“从生命来说,一切所遇莫非外也,一切问题又莫非内也。”我们所经历的、所面对、所拥有的,其实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而所有的问题、思考,哪个不是由自己的内心决定的呢?把人心回归到宇宙本体,许多看起来复杂不已的东西就简单多了。

  在某种程度上,心与生命是有共同意义的。正所谓“一切含生莫不有心”。主动性的关键并不在于“运动”,风啊,水啊,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但我们能说它们有主动性吗?显然不能。而深深扎根的树木,拼命吸取养分,向上生长,这难道不是主动性的表现吗?有生命力的生物体才有资格提主动性。

  人心的主动性在作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先发制人,大抵就包含这么一层含义吧。我并不完全赞成“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句古语,外缘并不垂青于每个人,唯有主动追求、无止境思索的人才会偶得这样的天成吧。

  梁漱溟在书中经常提到毛泽东的作品与思想,但他的思想更偏于哲学的角度,把问题都归结到了人心上去。在讨论有关灵活性的问题时,梁漱溟给“进化”下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定义“分工与整合不断地繁复发展”。这里尤为强调了分工的重要性。灵活的分工,灵活的统一,才能造就一个精密复杂而又有条不紊的生命系统。

  人心最大的特征,就是不仅仅满足于生来具备的和眼前拥有的,总是热衷于后天的创造与发现。本能足够让人类在这个世界生存,但人从未停下发掘潜能的脚步。生物学上,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准便是人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这点跟梁漱溟的观点略有相通之处。人的一生总在不断地学习。青年时期学习理论知识,成年时期步入社会又学习实践行为,学习为人处世,老年时期还在慢慢体会理解人生的中庸之道。学习便是创造的前提,通过学习,人可以将外在事物摄入心中,化客观事物为主观事物,然后为己所用。

  我极其赞成他的“人心特征要在其能静耳”,“能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拿我自身而言,在嘈杂的环境中我总是无法静心学习,在别人都紧张的时刻,我也很难保证自己的心平气和。能静来自理智,而理智在某种程度上是反乎本能的倾向。理智并不等于理性,理智中多多少少还有智慧的含义在里面。现实中,我们却总是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丢掉自己的理智。事后想想,也只会觉得自己可笑。失去理智的人内心总是波澜不平,于是做出的事情总会给人一种“失了人心”的感觉。在理性与理智辩证中,梁漱溟言,理性以无私的感情为中心而理智则未夹杂一毫感情。而且本能从属于理性包含于理性之中。大概由于自己的人生经历还是有些匮乏吧,对这几点的理解总是有些别扭和混沌。理性以无私的感情为中心的话,那感性呢?

  “自觉之所在即心之所在”、“任何成就莫非人心自觉之力”、“人唯自觉乃临于一切动物之上而取得主动地位也”这都充分表明了自觉的意义。人心的不自觉是很可怕的。每个人都懂得要追求真善美,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在做着真善美的事情。为什么中国游客总是不招外国人待见?是真的素质很低吗?其实归结起来不过就是因为不自觉罢了。

  本书探讨的为人心与人生,然而有一个章节写的是人与自然。乍一看好像有些跑题,实则不然。人心与自然是分不开的。自然界造就了人,也就造就了人心。而同一个自然,在不同的人心里,又是截然不同的世界。从自然看人心,从人心看自然,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理解人心。

  性情、气质、习惯这些看不到**不着的东西,却总给我们强烈的存在感与真实感。而这些东西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短时间的努力所无法取获的。我们在看到一个人的第一眼时就能觉出这个人的气质,但我们却总不能解释出这种定论的原因。我们把这归结为一种感觉。实际上我们的这种感觉也是一种气质的体现。随着社会阅历和人生经历的增多,我们对性情和气质的判断会越来越准确,而对人心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

  人心与人生,都是围绕着人这个生命体所说的。想想人的一生,总是乐此不疲的揣测各种人心,自己的心,别人的心。而当你真正看开,想要好好体验人生的时候,人心就变得不那么难懂了。或者说,懂不懂人心也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在试图搞懂别人的心之前,还是好好升华自己的心吧。无需刻意为之,明理自觉,追求上进,量变到质变,然后再回归到量变。人生大抵就是如此吧。

上一篇:小凰不是仙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鲸歌悠扬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