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学术史的读后感10篇(5)

  这更是一本讲缘分的书。还是秦晖的文章:人生道路靠努力,也靠机遇。机遇就是最好的缘分了。程千帆能遇到名师黄侃,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缘分。他们之间的学术传承,或许是在程千帆意识到“别人读书,只是受到了书的益处,老师读书,则是他先受到了书的益处,反过来书又受到了他的益处。”便已经顺利地完成了学术间的交接。想想,能把书读到如此境界,便已足令我辈羡慕了;再面对如斯的学术**,便只能仰望了。

  再比如书中的那篇《把意境深远的话说的**疏淡——忆张芝联先生》,作者罗志田写的:“后来自己也教书多年,深知师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正是因为这种缘分,二十世纪的学术得意薪传,学术史的长河得以浩浩荡荡地流淌。更为难得的是,作者罗志田并无“拜入先生门下的荣幸”,但“心里一直以师视先生”,此文写得真是如旧时明月般温情,饱含敬意,文章尽显旧时恩师永世情的味道,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而遇到“最长于把意境深远的平常话说得**疏淡”的张芝联先生,我们也只有“嫉妒”罗志田先生了。

  正是因为殷海光、王元化、龚育之、李何林、朱德熙等前辈学者,以其学问和人格,赢得了晚辈学子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纪念,才让我们看到一篇篇一读不忘、连接过去、对接未来的好文章。王兆鹏的《我的老师唐圭璋先生》,文中寥寥几笔记述师生共享阅读之乐,就常常让人怀念不已。而此类文章之所以感人,大约也就是源于此。

  或许是于偶然,也许是编者有意为之,此书还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学术三代相传的壮丽画幅:把钱谷融写其恩师的《我的老师伍叔傥先生》与倪文尖写钱谷融先生的《钱先生的散淡人生》放在一起读,真是令人感慨,很多时候学术并不是靠着一个个大道理而得以流传,而传承的纽带更多的是藏在常被人忽略的事与物中。谁能说这不是大师之“大”的所在呢。

  而那一篇柯庆明追忆笔者乡贤的《那古典的辉光——思念台静农老师》一文,写得真是情深似海,温润厚实中不失潇洒自然,可作为美文读矣。此类文章,能写出如此境味,真是一种功夫。

  读本书,到王汎森的《史家与时代:余英时先生的学术研究》一篇,竟然有了意外的收获。关于乡贤余英时先生的文章,不可谓少,对其学术历程的研究也颇有成果,但谈到他曾经居住过一年的桐城经历,桐城派文章以及他的桐城亲戚,对其学术的影响,似乎研究得甚少,王汎森先生在本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论述了桐城这一段经历对其治学、研究的深远影响。文章论述充分,有几分材料便说几分话,不由得你不叹服其结论的严谨。

  而读本书,也是一个遗憾的过程。每读毕一篇文章,总遗憾无缘、无法亲临课堂、书房,当面聆听教诲,还好有这本《另一种学术史:二十世纪的学术薪传》,在遗憾之外,能借此书,在深夜的台灯下感受前辈大师的风范、魅力,并致以温情的敬意。

  二○一二年二月十七日晚,七十七团

  (《另一种学术史:二十世纪学术薪传》,张春田 张耀宗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定价:39.00元)

  《另一种学术史》读后感(八):师承所在,流风未泯(编者序)

  师承所在,流风未泯

  张春田 张耀宗

  怀旧不应该属于年轻人。事业未成,何事可怀? 事业已立,何须再怀?但是,对于年轻的学人来说,“怀旧”是一项和学术研究同等重要的工作。它让年轻的学人得到慰藉、鼓励和前进的力量,也让年轻的学人找到重新出发的灵感和勇气。学术的怀旧不是美化历史的细节,它是一次次历史细节的复活,更是一次次对历史重新的阐述。

  近三五年来,由于媒体与出版界的推波助澜,“晚清、民国热”、“八十年代热”在大众日常阅读生活中所处的位置已经非常明显。我们无意去投合这些“热”,但是这些时段及问题本身也是我们自己一直以来所关心的,这些“热”的影响也促发我们新的思考。2010年我和好友季剑青君合作编了一本《传灯:当代学术师承录》,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出来以后,反响似乎还不错。当时限于篇幅,自然有不少遗珠之憾,于是希望再编个类似的续集,便有了这本小书。明眼人一翻目录便会发现,虽然说是放眼整个二十世纪学术史,比如收入像邓广铭先生回忆老师胡适以及傅斯年的文章;但是我们选取的文章的作者大多是近三十年成长起来的学者,也就是说他们无论是身居大陆还是成长于港台,基本都是从1980年代开始在各自的学术领域崭露头角,相继在1980年代和90年代成长为各自领域的中流砥柱。陈春声先生在《学术评价与人文学者的职业生涯》一文对这样一个学术群体有过*的思考。作为那个学术群体中的一员,陈先生将这个学术群体的位置历史化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苏力和陈春生主编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里面有详细而丰富的讨论。我们所选的这些文章不仅有对师辈的敬意,对学术传承的敬畏,对学术方法的阐发,也有字里行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些文章不仅仅是单一的对师长的敬意,其实还包含了两代人之间的学术对话,学术道路的碰撞、汇流,而这些需要读者诸君自己去构建语境,将这些温情的怀念,平躺在纸上的宋体字还原成一个个立体的历史场景,一个个生动的历史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明白那些可能不可再得的历史契机的分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划破矫情的历史诗意,看到一种历史性的师生关系的生成,感受到那些回忆的发自于内心的力量,从而寻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自强”与“突破”的道路。

上一篇:每天懂点孩子心理学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反抗者》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