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坚持打好扶贫“组合拳”。大力实施“九大扶贫攻坚行动”,下足绣花功夫推进精准脱贫。聚焦产业扶贫,构建贫困户与市场主体利益紧密联结机制、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抓好“四位一体”健康扶贫保障政策落地,充分发挥补充医疗救助基金作用,切实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完成贫困户土坯房改造任务,加快易地搬迁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严格落实保障兜底政策措施,实现低保政策与精准扶贫有效衔接;进一步加强贫困村“五基”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把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建立生产奖补、以工代赈、劳务奖补等正向激励机制,引导贫困群众劳动增收、就业创业致富,避免养“懒汉”。把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加大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资助力度,防止因贫失学辍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把扶贫与扶能相结合,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脱真贫真脱贫。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加强扶贫成效考核督查和脱贫退出验收,做到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健全防范返贫机制,做实脱贫后续工作,对已脱贫人口在脱贫攻坚期内不脱政策。加大对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体的帮扶力度。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实现剩余的4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7186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五)全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牢固树立“两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荆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全面抓好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巩固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省级督查反馈意见整改成果,*实施污染防治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打好“双十”工程这场硬仗,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决心抓好沿汉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等工作,让群众共享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环境。严格执行“河湖长制”,抓好汉江、天门河、竹皮河、长湖、浰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加强国控断面所在流域污染防控,实现流域水质整体持续好转。统筹推进控煤、控车、控尘、控烧、控工业污染,力争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让老百姓出门少戴口罩、多见蓝天。

  全面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障“一带两屏四网六廊”生态安全,坚守绿水青山。打造“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全省样板,完成精准灭荒1.6万亩,确保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达标排放,全域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无动力或微动力处理,推行“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建设439省道江山至石牌段绿色廊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持续推进水土保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等生态项目建设。

  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深化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依托特色循环产业园,*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着力打造石化、磷化、绿色建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链条,实施循环经济项目25个,完成投资20亿元以上。推进绿色技术开发利用,加快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发展。强化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消耗总量和开发强度双控,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任中、离任审计。

  (六)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在“中国农谷”建设上实现新作为、新突破。

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结构调整强农,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等8个重点农业产业,推广生态高效种养模式160万亩。坚持质量品牌强农,打响以“中国农谷·长寿荆门”为内涵的“荆品名门”区域公共品牌,新认证“三品一标”3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抽检合格率达到98%。坚持绿色发展强农,创建农牧结合生态养殖示范场40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0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坚持科技创新强农,农机总动力达到48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1%,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坚持三产融合强农,加快建设中心城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圈;高标准打造京山桥米和食用菌、钟祥长寿食品、沙洋和掇刀高油酸油菜、东宝绿色家居、屈家岭生态农产品、漳河果冻橙和清水小龙虾产业园。坚持人才振兴强农,*实施“三乡工程”,鼓励市场主体和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小农户与大生产、大市场有机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