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抓好老城区城市双修。积极申报国家城市双修试点。建立市区公共设施规划选址库。全面实施浈武两区超100亿元PPP项目包,加快生态路、建设路等道路建设,建设东堤路延长线、百旺大道东延、芙蓉大道北高架工程、营顶至邓屋道路,做好大学路延伸至106国道、碧亭路升级改造、国道323线黄金村至韶关大道段改道。推进市区教育和医疗资源整合,规划建设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抓好“一所二场三站”建设。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启动复建风度楼、风烈楼等历史建筑,修缮韶州府学宫,改造升平路等历史街区。编制城市绿地和公园体系规划,深化芙蓉山、皇岗山、莲花山公园规划,加快韶州公园、林桥公园建设,推进20公里滨江景观带和30个社区公园建设,新增10公里慢行休闲系统。完成30个老旧小区示范改造。全面推行路长制、网格化管理和环境卫生市场化购买服务。开展污水、垃圾、城市“六乱”整治,规范砂场、建材、废品回收等经营活动。强化城市扬尘治理,消灭市区泥土路和**地,完成停车场硬底化。建设智能交通体系,*推进公交改革,新增公共停车位3000个,整治40条最差路段,开展断头路、交通节点和“蜘蛛路网”整治。

  *推进产城融合。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推动莞韶园和芙蓉新区融合发展,加强高铁站前片区开发建设,完善香樟雅居、印雪酒店等配套,提升华科城、创智城等平台产业承载力。加快“三旧”改造,推进土地连片收储和棚改划片整体收储,鼓励集体建设用地建设产业载体。坚持以创促建,突出抓好翁源兰花特色小镇、仁化城口红色小镇等5个省级特色小镇,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市级特色小镇建设,积极申报省级特色小镇。推进黄沙坪“互联网+”小镇和智慧松泉小镇建设,打造产城融合特色示范小镇。

  推动县城和乡镇发展。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着力补短板、促提升,集中力量做优做强县城,提升县城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县城至周边县城、重点景区、重点乡镇的道路便捷度,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整个县域发展。*落实乡镇(镇街)提升“139”计划,完成首批20个试点建设,不断增强县城和中心镇的人口集聚和综合服务能力。

  四、强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发展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抢抓我市作为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联系点的机遇,推进资源要素、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向农村延伸,带动乡村“五个振兴”,加快把发展短板变为潜力板。

  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落实现代农业和果树产业规划,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培育特色产业镇村50个,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形成“6+6”农业产业格局。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以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示范家庭农场50家、农民合作示范社15家以上,建立农业科技示范主体3000个。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益农信息社建设。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建成17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着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新增“三品一标”20个和省农业类名牌产品10个以上。引进培育农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实施快递下乡工程,覆盖行政村80%以上。全面推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支持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重点支持绿色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办好第二届韶关“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生态农业博览会。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严格落实扶贫政策,压实市县镇村、部门和行业责任,巩固脱贫成果。大力推进产业发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等八大扶贫工程,提高稳定脱贫质量。突出产业脱贫,打造连片开发的主导产业项目,着力培育一批特色优势扶贫产业,促进有劳动力贫困户100%参与长效稳定的产业项目,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推进人才“上山下乡”。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力争省定贫困村收入达10万元以上。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杜绝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全面落实农村建房许可制度,有效管控村容村貌。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打造“干净整洁村”643个、“美丽宜居村”144个、“特色精品村”34个。加快278个省定贫困村创建新农村示范村,支持各县(市、区)集中力量打造若干个乡村振兴示范点。突出抓好环丹霞山、南雄古驿道、市区城郊片区建设,推动城区、郊区和景区融合发展。推进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重点加快乐昌、仁化和南雄试点建设。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各10条,擦亮“九龄故里·百里画廊”品牌,培育一批美丽田园综合体和农业公园、森林公园、绿美古树乡村。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县、镇、村创建,开展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百镇千村”提质升级行动。新增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2个、示范点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