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二、切实加强项目组织,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推动“五个一批”项目滚动接续,聚焦项目动工建设和落地见效,持之以恒扩大有效投资,实施重点项目181项,完成年度投资330亿元。

  加强产业项目招引。发挥产业研究院作用,深度研究全市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条,引进一批建链、补链、强链项目。健全招商项目共建共享合作利益分配制度,建立“项目超市”,夯实招商主体跟踪服务落地责任,推动招商项目市域内统筹落地。建立招商项目库、政策库、地图库“三库合一”信息平台,提高签约项目落地率、履约率。出台新的招商引智奖励办法。启动建设标准厂房40万平方米、建成10万平方米以上,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提升招商引资引智质量和实效,着力引进投资超10亿元的产业项目,力争产业项目新签约230个以上、总投资330亿元以上,新开工100个以上、完成年度投资110亿元以上。各县(市、区)当年引进并动工3个、预备3个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办好世界韶商大会,促进乡贤回归创业。

  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四纵五横”高速公路网络,加快韶新、雄信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武深高速始兴连接线、韶赣高速欧山互通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丹霞机场及进场道路建设,完成87公里国省道改造。完成“大南华”旅游通道,启动“大丹霞”旅游公路建设,加快环南岭旅游公路建设,完成旅游公路投资18亿元。支持各县(市、区)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推进北江航道扩能升级,开工建设北江航道上延工程、韶关港乌石综合交通枢纽,完成南水水库泄洪河道整治,建成南水供水工程38公里原水管道。完成电网基建投资10亿元,加快500千伏丹霞输变电站、220千伏华电南雄输变电配套工程等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十三五”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落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20户以上自然村光网建设。

  落实项目要素保障。建成市域“多规合一”数据平台。制定低效用地评价管控体系,处置闲置低效用地,消化批而未供土地5000亩,完成拆旧复垦2000亩;实施差异化用地政策,探索“标准地”制度,着力扭转“项目等地”局面。树立“大财政”理念,盘活国有资产资源,全面统筹财政资金、产业基金、股权资产,集中财力办大事。出台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变更和概算、预算调整管理办法。加强政银企合作,放大基金效应,争取政策性优惠贷款向重点项目倾斜;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发行企业债,激发民间投资潜力。

  强化项目储备谋划。围绕国家和省政策导向,借力科研院校、咨询机构,提高项目策划水平。制定加强项目储备工作的意见及其配套措施,重点加强产业性、基础性项目的谋划和储备,市县两级在库项目分别不低于200个和100个,形成全市一盘棋的项目滚动式开发格局。统筹开展储备项目的筛选、论证和申报等前期工作,抓好韶连高速、轨道交通、韶赣铁路扩能和韶柳铁路等重大项目谋划工作。

  三、加力推进扩容提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坚持生态为基、产业为核、文化为魂,坚持打基础补短板和提品质强内涵并重,提升城市能级和首位度,打造山水林园、产城人文有机融合的善美之城。

  启动新一轮城市提升。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城市整体设计方案,控制好建筑高度和体量,利用好三江六岸的岸线资源,打造山水相间、显山露水的城市特色风貌。按照“片区谋划、整体提升”的思路,深化五大片区建设,持续推进小岛片区整体提升,完善芙蓉北片区“三城一市场”公共配套,提升韶州公园片区公园品质和周边路网,建设“四条大通道”加快曲江片区融入主城区。实施城市道路、功能、景观、文化等四大提升工程。

  突出新区极化发展。围绕打造“三个标杆”,引导城市资源、产业要素、项目布局、公共服务等向芙蓉新区集聚,完成投资70亿元以上、征拆交地2000亩以上。突出抓好“一水系一中心一广场一公园”建设,动工建设新城水系工程和北江体育公园,完成滨江商务中心主体工程,加快韶州文化广场建设。加快芙蓉大道、曲江大道、新白线等骨干道路建设,完成盆景山路、焦冲路、余靖路等支线道路建设,开工建设滨江路延长线,同步加快配套地下管廊建设。推进市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和车头小学异地重建,建成市妇幼保健中心和天麓山小学主体工程。加快新区公园绿地建设,动工建设康体公园、民生公园,完成高铁站和高速公路出入口周边区域等11处重要节点绿化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