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以上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做优存量和做大增量并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搭好产业“四梁八柱”,促进新旧动能换挡提质。
加快传统优势工业转型升级。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工程,提升钢铁、电力等七大传统优势产业,全力支持韶钢、韶能、东阳光、利民制药等支柱性企业做大做强,夯实经济发展基本盘面。*实施工业技改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企业扩产增效、智能化改造、设备更新,完成技改投资65亿元以上。支持韶钢建设高端优特钢生产基地。推进智能制造,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争创钢铁行业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信息化改造,打造2个以上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示范项目。建立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企业“小升规”,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0家,“一企一策”支持50家重点工业企业加快发展。
加快新兴支柱产业培育发展。用好珠西产业带政策,强化上下游产业配套,加快去年85个集中动工和签约项目落地建设,动工建设韶铸搬迁、宏大精锻等项目,力促金志利、一本机械设备等项目建成投产,推动广汽测试场项目落地,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加快省公安厅、省档案局备份平台项目建设,推进华为·鹰硕智慧城市、云计算中心、广东联通BPO等项目建设,打造“华南数谷”大数据产业园。实施大健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莞韶生物医药、东阳光健康和南雄南药健康等专业园区建设,推动利民制药增资扩产和东阳光系列产品产业化,加快萱嘉医药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增产值超亿元医药健康企业2个以上。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全力抓好丹霞山南门、西南门、西门和东南门规划建设,建设曹溪博物院,推进“大南岭”片区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实施珠玑古巷改造提升工程,优化高铁站到各县(市、区)主要旅游景区的交通服务体系,全市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以上。推进粤北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提升韶南大道汽车商贸产业带,推进南雄国家级和乐昌、翁源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三年倍增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企业研发机构40家以上。推进孵化育成体系建设,新增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2家,争取省实验室在我市布局。推进质量强市和商标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开发、保护和利用,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增长10%以上。深化科技金融融合,推动投资基金向创新企业投放,争取科技信贷增长30%以上。落实三项人才新政,办好创新创业大赛和企业人才活动周,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力争引进各类科技人才500人和创新创业团队6个以上。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大科技项目引进培育力度。
加强园区平台建设。*实施园区三年提升计划,开展“十组团”共建攻坚行动,做大做强“2+10”园区承载平台。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支持南雄、乳源等创建省级高新区。完善莞韶园基础设施,启动甘棠东和龙归片区建设。建成华南装备园综合服务大楼,实现园区主干道与周边高速、干线公路连通,开工建设表面处理中心和污水处理中心。着力构建市区东部科技新城、南部装备园、西部国家高新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和生活配套,建成省级液压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加快面向中小企业的检验、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全市产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12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市县领导干部挂点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和“政企通”微信平台,着力破解“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推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力争降低企业成本30亿元以上。提高信贷支持精准度,开展“政银担”“过桥贷”“助保贷”,推广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拓宽企业管理标杆培训覆盖面,落实百家优质企业倍增计划,力争纳入计划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0%。发挥商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新增“四上”企业150家,推动10家左右企业到新三板挂牌,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