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省外到位资金增长25%;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3%;旅游总收入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万元GDP综合能耗控制在市下达指标范围内。
根据县委的总体要求,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坚持把握好以下几点:
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目标。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加注重速度背后的质量效益,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增加制度有效供给、增强市场活力、加大公共产品供给,推动开阳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坚持深化改革这一前进动力。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必须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加快推进基础性、关键性改革,抓好政府机构、“放管服”、营商环境、民营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领域改革,让全社会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成果,最大限度凝聚改革正能量。
坚持扩大开放这一关键招数。开放是时代强音,开放水平决定着发展的水平。必须把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壮大实体经济的着力点,着眼磷煤化工、新型建材、新能源材料、药品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引进国内外先进制造业,促进中高端消费、推动中高端制造,推进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是政府工作的根本落脚点。必须把发展硬道理更多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上,花大力气、下苦功夫、干实在事,不断解决群众增收、教育、医疗、养老等现实问题,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围绕全年预期目标,我们要以决战决胜、勇往无前的姿态,跨步新时代、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力做好“五篇大文章”。
(一)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实现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向贫困发起总攻,夺取全胜。一是压紧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坚定必胜信念、下定总攻决心、集聚智慧力量,层层扣牢压实脱贫攻坚责任,确保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不少于6200万元。全年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0人,贫困人口发生率下降至0.5%以内,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1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县平均水平。二是决战决胜“四场硬仗”。围绕“八要素”*推进产业革命,以9个省级和5个市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带动,重点推进茶叶、中药材、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完成投资40亿元,实现综合产值12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18亿元,园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至2.5万元,辐射带动15万人,完成6.27万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村社合一”和“三变”改革全覆盖,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4660人。完成2018年度886户3722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全力推进教育扶贫攻坚行动和农村住房保障行动,落实好健康扶贫医疗保障救助政策和农村低保生活保障政策,筑牢兜底保障“安全网”。三是*推进专项治理。*开展脱贫攻坚“1+5+1”专项治理[19],坚决纠正“按指标脱贫”“数字脱贫”和贫困户“被脱贫”问题,降低贫困人口错评率、漏评率、错退率。健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动态监控机制,发挥好审计监督、民生监督、群众监督等作用,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20],持续正风肃纪,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坚持生态优先,*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聚焦“五大战役”[21],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一是突出绿色基调,推进生态建设。植树造林20.65万亩,实施并储备林地占一补一指标1万亩,建成各类公园10个,森林覆盖率达到63.11%。新增耕地900亩,新增水田1.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29万亩。严格落实磷石膏“以用定产”,实现增量“零堆存”,存量逐步消纳,打造磷石膏新型建筑材料基地,加快推动磷化工产业绿色发展,全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率达70%以上。二是强化污染治理,深化生态行动。打好蓝天保卫战,PM2.5年均浓度稳定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左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打好碧水保卫战,全力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扎实推进重点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实现全县29条地表水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推进宅吉、米坪、龙水、高寨4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集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处理率达90%以上。持续打好净土、固废治理和乡村环境整治战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工作,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率达到90%以上。三是狠抓制度建设,筑牢生态屏障。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健全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构建县、乡(镇)、村三级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体系。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推行“河长制”“林长制”[22],强化源头管控。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23]。持续*开展“六个一律”[24]环保“利剑”执法专项行动,保持生态环境保护高压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