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全力构筑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坚持把防控风险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增强风险隐患的防控能力和应对水平。一是全力防范化解金融债务风险。严格落实政府性债务管理“七严禁”[25]要求,规范政府投融资行为,严控债务风险。积极推进实施PPP项目,撬动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用好中央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政策,加大化解政府债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集资和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切实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二是全力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风险。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和落实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盯紧看牢道路交通、建筑施工、非煤矿山、地质灾害、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实现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三是全力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26],完善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机制,逐步消除信访历史遗留问题,依法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人民群众安全感指数保持在98%以上,打造新时代“平安开阳”。
(四)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全力做好现代产业大文章。按照“一品一业、百业富贵”战略定位,围绕中高端制造业“四大产业体系”[27],做强主导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做大新兴产业。一是聚焦“中高端制造”,做强现代工业。支持开磷集团、路发公司等工业企业绿色转型,磷煤化工产业产值超过173亿元。启动三环磨料公司10万吨/年蓝刚玉项目建设,加快推动复合刚玉、铝镁刚玉等中高端产品的开发,力争实现铝及铝加工产值达12亿元。推进安达公司、鑫新公司年产6万吨磷酸盐正极前驱体材料、年产3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规上工业总产值达229亿元。全力打造贵阳市中高端制造业核心配套区。二是聚焦“富硒品牌”,做优特色农业。积极推进富硒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硒资源研究中心建设,加快富硒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富硒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举办好“硒望在黔方”富硒论坛,扩大“中国硒州”影响力。支持三联乳业、粉龙王、健康农等企业做大做强,以台湾产业园为核心,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健康养生产品、富硒保健食品、药膳保健产品为主的健康食材产业,全力打造以茶叶、中药材、食用菌全产业链为基础的“富硒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全年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家庭农场9家,农产品加工转换率提高至53%以上,确保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达60.34亿元,增长6.5%。三是聚焦“中高端消费”,做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南江大峡谷、十里画廊以及数谷小镇等为核心的贵阳北部大5A景区规划建设。大力发展徒步、露营、攀岩等山地体育装备制造,加快推进云开溪谷、紫江地缝、猴耳天坑山地酷玩公园等山地旅游项目建设,积极承办国际国内山地户外运动高端赛事,打造以山地旅游资源为基础的“山地体育装备制造产业园”。全年接待游客2320万人次,同比增长26%。实施大数据融合示范项目8个、智慧城市项目5个,推动全市青少年科技培训基地打造,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水平达到45以上。培育规上服务业企业4家、限上服务业企业6家;完成网络零售额2145万元,增长30%;完成大数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2亿元,增长20%。
(五)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全力做好城乡融合发展大文章。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着力推进乡村振兴。一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积极争取渝贵高铁实施东线方案,深度融入渝贵高铁经济带。力争启动贵阳(综保区)至开阳(经开区)产业大道建设,加快开瓮高速、通用机场、G354开阳县城经开阳港至肖家坳、旅游环线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通“外循环”促进区域融合协同发展。推进开阳港提等升级,争取久永货运铁路延伸经贵阳港开阳港区至瓮安,完成2个物流冷库建设,全面打造现代物流体系。力争启动S207龙岗至天星桥、S308金中至永温、S102宅吉至米坪公路改扩建工作,畅通“内循环”拉开县域发展框架。全面完成马落桥、毛竹林水库工程建设;加快三岔河、杉木林、三口河、詹家湾水库工程建设,启动宅吉保兴、南江山口河水库建设。二是推动城镇扩容提质。加快推进苏家坡、顶方大道和文明巷3个棚户区改造;完成公园路和县城4号路建设;加快开阳综合客运枢纽站建设。按照“一镇一品”,启动14个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总体规划、村镇总体规划修编。依托大交通、小城镇规划建设一批高端生态疗养、港务经济、特色农产品加工和中高端消费品制造特色产业小镇,推动上海均和集团国际贸易小镇、中瑞恒泰教育文化小镇尽快落地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三是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完成7个田园综合体、4个富美乡村示范村和3个生态文明村寨建设。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28],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4个示范乡镇、6个示范村30户以上的村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行水东乡舍“622”运营模式[29],建设水东乡舍100栋,实现利益共享、生态共赢,构建美丽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