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二、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转型升级,注重提质增效,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坚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工业。新建标准厂房20万平方米、路网7公里,园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盘活低效工业用地650亩,利用闲置厂房32万平方米。推进竹原料基地流转,完成赤天化纸业本色浆技改项目,新投产终端纸生产企业4家,全市人民期盼的“林浆纸一体化”实现全产业链生产。西南(赤水)家具产业园全年签约企业230家,入驻投产69家,成为承接成渝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园区。成立园区金融服务中心,注资5000万元充实工业发展基金,建立2000万元中小微企业续贷周转资金池,撬动社会资本12亿元。帮助59家企业实施“千企改造”,9家企业实现复产。依托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和蓉欧班列,打通了国际物流通道。经开区业态布局、产业链条初步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逐步显现,被列为贵州省第三批清洁生产试点示范园区。全市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达79家,工业税收突破3亿元,增长320%。

  坚持龙头引领、多点开花抓第三产业。长江半岛文化产业园(一期)稳步推进,投入6.59亿元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采购;整改赤水丹霞旅游区5A创建问题43个,丙安古镇4**景区创建有序推进,新增3**景区2个、农旅一体化园区2个。“赤水印迹”大型演艺节目正式公演,举办赤水河谷音乐季、“多彩贵州”自行车联赛等主题活动60余次,央视、人民日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报道赤水旅游22次,全年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200亿元。石沓沓、玫瑰天街、五洲国际等商业街区更聚人气,规模夜市、特色餐饮、家居建材等商业集群功能逐步显现。天岛湖、天鹅堡度假区康养配套不断完善,常住居民4万余人,成为黔川渝结合部主要康养旅游目的地。新增物流企业46家,建立村级服务点109个,实现村村通物流。农商旅互联综合体主体完工,红赤水冷链物流项目建成投用。全市网络零售额达1.3亿元,获“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增三产市场主体4720家,挂牌“四板”企业3家。

  坚持培育特色、打造精品抓农业。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核实登记集体资产26亿元。稳步推进农村“三变”[13]改革,流转耕地5.3万亩、林地20.1万亩。*实施供销综合改革,“村社合一”[14]“村社融合”[15]步伐加快。新增金钗石斛8120亩、花卉苗木1060亩、山地生态水产5205亩,培育丰产竹林10万亩。采伐竹原料52.6万吨,出栏以乌骨鸡为主的家禽1045万羽,生产生态鱼6600吨、石斛5000吨。稳步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新增有机转换认证企业5家、绿色认证企业2家、无公害产品认证面积25万亩,通过“三品一标”[16]认证产品61个,赤水楠竹笋、元厚龙眼通过地标产品认证。大力培育农业市场主体,新认定家庭农场6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3个100%”全覆盖[17],带动5.2万农户增收致富。

  三、坚持统筹兼顾,实施城镇化带动,建设美丽乡村,城乡发展更趋协调

  坚持城乡规划引领。《“十三五”规划纲要》通过中期评估,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1-2035年)》修编试点工作,编制《沟域经济发展规划》《县域乡村规划》《村庄规划》和《中心城区“城市双修”[18]专项规划》,完成《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心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老城记忆”专项规划》编制。基本实现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规合一,城乡发展定位更加明晰。加强对城市建筑风貌、公共配套和容积率等指标的管控,城市的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

  注重城市品质提升。赤水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泸遵高铁建设方案获国家同意,渝赤叙高速公路确定接线方案。人民南北路风貌提升“城市双修”项目有序推进。天台、大同、复兴三镇同城化步伐加快,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8.1%。老城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签订房屋征收协议3246户,拆除旧房4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房2094套。新增新能源汽车充电桩29个、城市停车位2600余个。新建碧桂园、缇香湖等高品质商住小区6个,全年销售商品房92.23万平方米,房地产市场逐步回暖。完成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执法立案220件、结案175件,整治违章建筑24498平方米,城市管理能力大幅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