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总揽,以产业兴旺为核心,加快新旧动能转化,夯实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加快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中医药产业要围绕培育脱贫攻坚首位产业目标,加快中药材种子种苗和标准化生产,发展种子种苗基地3万亩,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马铃薯种薯产业要强化种薯繁育体系和营销体系建设,注重新品种引进和本地品种研发,扩大原种种植规模,脱毒瓶苗、原原种生产能力分别稳定在4.8亿株、5亿粒,原种扩繁、良种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万亩、35万亩。草牧业要坚持草畜一体化发展,以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为重点,加快破解畜禽交易、屠宰加工瓶颈,畜禽总饲养量达到472万头(只)。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食用菌、花卉等新产业和光伏、旅游、电商等新业态,加快推进4个光伏食用菌园区和莲峰老庄、上湾侯家寺等花卉基地建设,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8万亩以上,打造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26渭源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充分发挥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作用,拓宽农特产品上行渠道。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壮大,争取启动建设工业集中区集中供热工程,谋划园区天然气、污水处理项目,力争将渭源工业集中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工程,推动产品就地转化增值。落实一企一策降成本政策,通过股权改造、并购重组等方式,融资引资帮助入园企业复产增效。打造全国中药精制饮片加工示范基地,培育龙头企业4家,新增小微企业15家、规上企业2家。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出台民营企业发展十条优惠措施,全面落实税收减免、降低保证金和社保费率,清理取消违规收费等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精简审批权限,下大力气解决多头多层重复执法检查和评比活动,让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充分迸发。建立民营企业堵点问题交办制度,解决企业合理诉求,让企业家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实施“一企一策”金融帮扶政策,扶持差异化错位联动发展,新增一批“专精特新”27企业。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协调协同发展。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按照规划先行、建设跟进、管理到位、功能完善的原则,统筹推进县城、城镇和乡村建设。健全完善城乡规划,坚持规建分离、规拆分离、拆建分离、配套先行的管理思路,全面完成县城总规及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完善路园镇等13个乡镇控规,实现建制镇控规全覆盖。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实施城建项目21项,完成投资14.7亿元,县城区供水、渭水源游客接待中心等重点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启动体育广场、禹河河道改造项目,新建城市道路6条。扎实推进城市棚户区、危旧房改造项目,完成棚改1980套。加快推进城区供热供水配套设施建设,改造老旧供热管网6公里、新建改造换热站4座。集中开展城市“两违”28、物业管理、市容市貌整治行动,提高城市精细管理水平。夯实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推进五竹等特色小镇建设,莲峰一号路东段、会川镇污水处理厂等城镇项目投入使用,新建加油站5处,城镇化率提高到28.8%。持续完善交通路网,旅游公路、沈峡公路、田麻公路建成通车,争取实施朱韩公路提升改造工程,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200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1402公里。着力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新增灌溉面积4000亩。全力改善人居环境。积极推进“厕所革命”,新建“千村美丽”示范村3个。纵深开展全域无垃圾综合整治行动,全面建立乡镇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落实“五长一网”精细化管理29,集中配备一批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设备。
强化全域培育带动,增强文体旅游融合发展活力。围绕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引入社会资本深度挖掘开发景区内涵,加快推进乡村旅游,打响“渭水源头”形象品牌。着力谋划全域旅游布局,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制定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等政策扶持措施,实施“十大行动计划”30,出台完善“引客入渭”、旅游产品开发奖励扶持办法,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全力创建特色品牌景区,以创A升A为目标,争取启动秀峰山景区建设,加快主要景点连接道路建设,新建游客中心2个、旅游厕所20座,启动渭河源、首阳山5A、4**景区创建工作。精心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全面打造“渭水源宿”乡村旅游品牌,重点推进峡口、渭河源、元古堆、五竹、秋池湾等5个第一批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谋划建设罗家磨“水磨民俗村”,加快推进景村一体化建设。努力推动文体旅游融合,实施“旅游+”行动,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发展“体、商、养、学、闲、情、奇”新业态31,加快五竹渭河源水镇等康养休闲度假项目建设,举办渭河源冰雪节、渭水文化旅游节、山地自行车赛等重大节庆赛事活动和必购商品、名小吃、星级农家乐等评选活动,促进文体旅游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