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定不移推动创新发展,激发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大动力
加快推进“一城两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综合实力。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力推进鲁南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枣庄学院新校区、枣庄学院科教产业园、北中医枣庄医院二期、互联网小镇等项目,促进创新资源要素整合集成。积极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运河文化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
突出抓好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中科院化工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山东分院、常州大学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枣庄分中心、浙江大学山东工研院等平台建设,探索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共同体。依托国家级高端制造装备协同中心、北航机床创新研究院、北理工鲁南研究院,建设精密机床协同创新中心。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科技孵化器,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年内,新增各类创新平台50个以上。实施政、研、企合作“彩虹工程”,举办高层次科研成果推介会,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务实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着力营造创新创业创造的浓厚氛围。全面落实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承担更多科技计划项目,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实施标准引领工程,鼓励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争取更多标准化技术组织落户枣庄。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开展高质量发明创造攻坚行动,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山东名牌产品、省长质量奖,鼓励企业增加有效商标注册量。建设运营好创业大学、创业学院,打造一批省、市级创业示范园区,扶持一批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创业“梦工厂”。探索股权激励、兼职取酬、科研成果收益分红机制,用活用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创业补贴。发挥好枣庄学院、枣庄职业学院等高校作用,培养更多实用型创业创新人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实施高技能人才提升工程,加快培养一批能工巧匠和技术革新能手。设立“墨子创新奖”“鲁班工艺奖”,形成激励创新创造的鲜明导向。
(三)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凝心聚力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引进金融机构的财税激励政策,调动各区(市)引进银行、保险、证券机构的积极性。加快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建立凤鸣基金小镇,引导更多资金流向“三农”和小微企业。深化财税改革,完善现行财政体制,增强市级调控能力,支持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加快构建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将更多的财力向基层倾斜。推进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稳妥有序划转社会保险费用和非税收入征管职能。深化投融资改革,做大做强市基础设施投资公司、市土地发展公司,为全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强力支撑;规范市财金集团运营,发挥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和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的撬动作用,加快建立各类产业投资基金,构建跨境产业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基金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新设立、组建若干国有投资控股公司,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增强国有资本控股企业的投资、融资能力,更好地支持全市重大项目建设。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组建运输集团、水务集团、开发建设集团等市管企业。加快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组、改建,积极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支持市属国有企业与各类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加快股权结构优化,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一次办好”改革,按照“放无可放、减无可减”要求,进一步推动行政权力事项下放区(市)、镇街。发挥好市、区(市)行政审批服务机构作用,推动市级审批关口前移,构建一体化、扁平化的审批体制。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数据全打通、全归集、全共享、全对接。继续优化办理流程,扩大“一链办理”“一网通办”事项范围,促进政务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上半年完成市民服务中心建设,市直所有审批事项全部进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