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二)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业规模化稳中有进。农作物总播面积189万亩,总产量26.7万吨,其中绿色有机农作物5万亩,产量2.6万吨。马铃薯标准化种植基地不断扩大,新建种薯基地15个,脱毒薯推广率75%,马铃薯总产60万吨。食用菌温室大棚年产1100吨,实现收入728万元。燕麦种植25万亩,其中订单10万亩。中药材和山茶种植2万亩。开展“三无”小农田示范种植1500亩。新建改造规模养殖场、专业合作社288个、千只以上肉羊规模养殖场10个。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积极培育燕谷坊、西贝、兴农泰华、通用中药、草原乌骨羊、晟源山茶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业合作社达到125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4家、自治区级示范社13家。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有力带动了农牧业产业优化升级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品牌农业知名度不断提升。组织县内20多家企业参加了北京第六届农业嘉年华,充分展示了我县特色农畜产品、地域文化和旅游资源。成功举办了首届“农民丰收节”,后山优势农产品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同时,积极防控应对“非洲猪瘟”。在境内主要干道设置检查站8个,严格规程,日夜坚守,有效防止了疫区猪肉产品流入县境。

  (三)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稳步提升。立足资源优势,全方位构建“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大格局。投资2008万元完成红旅三期主体工程建设。投资540万元新建14座旅游卫厕。投资220万元完成36户农家乐“三改一整”。成功创建自治区级旅游示范村2个,星级示范户16家,我县获评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县。哈达门高山牧场资产评估基本完成。成功举办了第六届武川莜面文化节。连续举办两届冰雪旅游文化节,拉开了武川冰雪旅游大幕,冷资源逐步转变成热产业。全年接待游客58.35万人(次),实现收入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6%、9.2%。电子商务示范县项目顺利推进,44家企业进驻电商平台,实现了特色农产品随时上行;40家乡村电商服务站投入使用,搭建起农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消费终端的网络通道。上市企业孵化园入园企业达到11家。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9亿元,同比减少2.4%;贷款余额51.6亿元,同比增长0.12%。

  一年来,我们以高标准推进新变化,城乡发展更具魅力。进一步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人居环境,市政功能逐步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更趋完善。投资3800万元完成学府街改造工程,打通首条贯穿县城可镇东西的市政道路。投资3500万元完成青山路、文化街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和健康街东延续建工程。引进呼市燃气公司,投资784万元建成标准化石油气储配站。投资1860万元铺设金三角园区企业供热管网。铺设燃气管网16.1公里。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建设,251套公租房分配到户。御景花园(续建)项目有序推进,帝锦城住宅小区开工建设。城镇环境更加清新宜居。东河带状公园基本建成,城区园林绿化9.9万平方米,镇内各主次干道补植169万株。便民市场全部竣工,流动性、节令性摊贩进一步规范。“厨房革命”持续推进,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得到保障。强化市容环卫网格化监管,累计清运垃圾1.6万吨,城区42条市政道路、绿化带、公园等区域,干净整洁。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完成10个试点村和1个高标准试点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规划,完成无害化垃圾焚烧处理场及垃圾转运站规划选址。各乡镇、村委会充分发挥公益岗位作用,加大卫生保洁力度,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更加清洁。

  一年来,我们补短板保增量,基础设施承载力进一步提升。立足县域实际,统筹兼顾抓基础、搞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生态建设持续加强。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9.15万亩。全民义务植树32万株,新建义务植树基地60亩。不断强化森林草原防火禁牧,查处涉林案件22起。水利建设成效显著。投资2650万元实施节水增效建设项目,新增节灌2.72万亩。投资3687万元实施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完成水保工程、小流域治理50平方公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500亩。投资2361万元治理中后河河道9公里。交通建设稳步推进。国道209呼武段完成70%工程量,沿线4个隧道全部贯通,即将融入首府交通环系。省道311可镇至杨树坝段升级改造完成前期工作。投资2063万元建设改造大路耗至前窑子等农村公路23.6公里,县域交通路网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