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垄作沟灌节水技术推广项目建议书
发布时间:2019-04-17 23:49:25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 ***马铃薯垄作沟灌节水技术推广
建设性质: 新建
主管部门:***
负 责 人:***
联系电话:***
建设单位:***马铃薯产业办公室
负 责 人:***
联系电话:***
建设年限:1年(2009年)
建设内容:在**县推广马铃薯垄作沟灌节水技术12万亩,购置试验示范点(片)马铃薯起垄播种机10台,四轮拖拉机10台,全面普及马铃薯优质高产及垄作沟灌节水种植技术,技术覆盖率达到100%。
项目投资:本项目建设共需推广资金336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300万元,市县配套36万元。
项目效益:项目完成后,亩均增产125公斤,总增产量1500万公斤,产值1440.6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240.1元,年总节水600万立方米。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必要性
1、项目建设是解决全县农作物供水矛盾的客观需求。**县属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且时空分布不均,蒸发强烈。**年降水量195毫米,马营盆地和大**、****区年降水量340毫米-450毫米。据**县气象局资料分析,6-8月份降水量最多,占全年降水的57%-61%。据对我县多年种植情况分析,马铃薯采用起垄覆膜种植具有显著的节水效果。一是灌水量少。每亩每次灌水量仅为50立方米,是小麦、油菜等作物灌水量的一半,每亩节水量可达50立方米以上,同时覆膜种植的保水保墒性能好,能有效降低土壤蒸发量。二是灌水方便。在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的基础上,试验总结出了一整套节水栽培技术,主要有小流域灌溉、水平垄种植、山地水平沟、缓坡山滩旱地双垄全膜覆盖等,这些行之有效的节水栽培技术已在抗旱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能缓解灌水矛盾。马铃薯生产前期需水量少,而到7月份以后块茎膨大期需水量才增多,而此时又是我县降水较集中期,能有效地调节灌水的供需矛盾,做到以秋补夏,调节用水。
2、项目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县的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环境非常适合马铃薯大面积种植。90年代末,县委、县政府立足自然优势,审时度势,提出了“以种薯生产为主,专用薯生产为辅,强龙头,扩基地,优产品,创名牌”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思路,在县、乡、村各级党政组织和农业部门的大力推进下,全县马铃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集中优势产区,为全县特别是沿山冷凉地区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优势日趋凸现。2007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1.56万亩,比2005年增加5.53万亩,增加47.8%,总产量2.8亿公斤,总产值17026.2万元,亩纯收入589.1元,仅马铃薯一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57.1元。马铃薯已成为**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因此在**县推广马铃薯垄作沟灌节水技术是缓解农业用水矛盾,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进农业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具有马铃薯生产的区位优势。马铃薯适应性强,喜冷凉的气候条件,耐瘠薄,抗旱高产,易于种植,特别是营养丰富,既能作粮又能作菜,还可作为工业加工原料,农民一贯喜欢种植。**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青藏高原与蒙新高原交界地带,总面积5402.43平方公里,年日照时数在2802小时至2993小时,有效积温1763~3107°C,。年降水量150--350毫米,蒸发量1700—2200毫米,无霜期115~150天,降雨主要在7~9月份,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7°C,年平均风速2.5~3.0米/秒,水资源总量1.95亿立方米,人均733立方米。土质肥沃,生产条件好,优良的农田生态环境为马铃薯生产提供了较好的自然条件,是国家和省内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尤其是马铃薯主产区的大马营、**、李桥、位奇等4个乡镇和**马场,主要分布在沿****高寒阴湿地区,这些地区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钾素含量高,一般速效钾含量每公斤157——206毫克,加之海拔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一般种植区海拔1750—2650米,年平均气温6℃左右,7月份平均气温15—22℃,6—8月日气温差10—15℃,无霜期120—150天,年降水量250—350毫米,且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份,恰好与马铃薯生长发育与需水规律相吻合,尤其是降水对马铃薯生长需水的满足率达50%—80%。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最适宜于发展马铃薯产业。同时由于海拔较高,高寒阴湿,因而马铃薯病虫害发生轻,传播病毒的媒介昆虫少,自然隔离条件好,是马铃薯种薯繁育的最佳区域。
项目名称: ***马铃薯垄作沟灌节水技术推广
建设性质: 新建
主管部门:***
负 责 人:***
联系电话:***
建设单位:***马铃薯产业办公室
负 责 人:***
联系电话:***
建设年限:1年(2009年)
建设内容:在**县推广马铃薯垄作沟灌节水技术12万亩,购置试验示范点(片)马铃薯起垄播种机10台,四轮拖拉机10台,全面普及马铃薯优质高产及垄作沟灌节水种植技术,技术覆盖率达到100%。
项目投资:本项目建设共需推广资金336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300万元,市县配套36万元。
项目效益:项目完成后,亩均增产125公斤,总增产量1500万公斤,产值1440.6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240.1元,年总节水600万立方米。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必要性
1、项目建设是解决全县农作物供水矛盾的客观需求。**县属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且时空分布不均,蒸发强烈。**年降水量195毫米,马营盆地和大**、****区年降水量340毫米-450毫米。据**县气象局资料分析,6-8月份降水量最多,占全年降水的57%-61%。据对我县多年种植情况分析,马铃薯采用起垄覆膜种植具有显著的节水效果。一是灌水量少。每亩每次灌水量仅为50立方米,是小麦、油菜等作物灌水量的一半,每亩节水量可达50立方米以上,同时覆膜种植的保水保墒性能好,能有效降低土壤蒸发量。二是灌水方便。在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的基础上,试验总结出了一整套节水栽培技术,主要有小流域灌溉、水平垄种植、山地水平沟、缓坡山滩旱地双垄全膜覆盖等,这些行之有效的节水栽培技术已在抗旱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能缓解灌水矛盾。马铃薯生产前期需水量少,而到7月份以后块茎膨大期需水量才增多,而此时又是我县降水较集中期,能有效地调节灌水的供需矛盾,做到以秋补夏,调节用水。
2、项目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县的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环境非常适合马铃薯大面积种植。90年代末,县委、县政府立足自然优势,审时度势,提出了“以种薯生产为主,专用薯生产为辅,强龙头,扩基地,优产品,创名牌”的马铃薯产业发展思路,在县、乡、村各级党政组织和农业部门的大力推进下,全县马铃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集中优势产区,为全县特别是沿山冷凉地区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优势日趋凸现。2007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1.56万亩,比2005年增加5.53万亩,增加47.8%,总产量2.8亿公斤,总产值17026.2万元,亩纯收入589.1元,仅马铃薯一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57.1元。马铃薯已成为**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因此在**县推广马铃薯垄作沟灌节水技术是缓解农业用水矛盾,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进农业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具有马铃薯生产的区位优势。马铃薯适应性强,喜冷凉的气候条件,耐瘠薄,抗旱高产,易于种植,特别是营养丰富,既能作粮又能作菜,还可作为工业加工原料,农民一贯喜欢种植。**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青藏高原与蒙新高原交界地带,总面积5402.43平方公里,年日照时数在2802小时至2993小时,有效积温1763~3107°C,。年降水量150--350毫米,蒸发量1700—2200毫米,无霜期115~150天,降雨主要在7~9月份,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7°C,年平均风速2.5~3.0米/秒,水资源总量1.95亿立方米,人均733立方米。土质肥沃,生产条件好,优良的农田生态环境为马铃薯生产提供了较好的自然条件,是国家和省内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尤其是马铃薯主产区的大马营、**、李桥、位奇等4个乡镇和**马场,主要分布在沿****高寒阴湿地区,这些地区土层深厚,土质疏松,钾素含量高,一般速效钾含量每公斤157——206毫克,加之海拔高、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一般种植区海拔1750—2650米,年平均气温6℃左右,7月份平均气温15—22℃,6—8月日气温差10—15℃,无霜期120—150天,年降水量250—350毫米,且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份,恰好与马铃薯生长发育与需水规律相吻合,尤其是降水对马铃薯生长需水的满足率达50%—80%。这种独特的自然条件最适宜于发展马铃薯产业。同时由于海拔较高,高寒阴湿,因而马铃薯病虫害发生轻,传播病毒的媒介昆虫少,自然隔离条件好,是马铃薯种薯繁育的最佳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