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计划外革命读后感10篇(2)

  不得不承认,这份报告很详尽,很**,也就是很成功。但是,真相是残酷的,更是习惯宏大叙事及伟光正标签的一些读者接受不了的。甚至有人在微博上问及雪珥本人:你的书中,咋就没有一个好人呢?

  有没有好人不是问题,读者看书,就是寻找好人,才是问题。

  雪珥可不管这些,他噼哩啪啦,就提交一份报告,这报告叫谁瞧了都难受。首先,中国的近代化,从国门被打开那一刻,就算起步了。 可是之前磨磨蹭蹭,之后随着危机的加深,逐渐走向激进。立宪派的立宪时间表是激进的,革命派的共和目标更是激进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它们都是另一种版本的大跃进!其次,不管是枪杆子,还是笔杆子,刨除掉伟大光荣正确的外衣,里面呈现的,只有利益二字。大清帝国出轨,乃是缘于铁路出轨;而铁路出轨,乃是缘于国营民营的进退。按一般常识,我们知道国营不靠谱,可是看雪珥的报告,我们发现,民营也不靠谱,甚至比国更加腐败与混乱:“17家民营铁路公司,家家都是乌烟瘴气”!

  腐败混乱、乌烟瘴气不可怕,我们见多不怪了。我们害怕的是,爱国主义成了流氓恶棍的庇护所。明明是利益在作崇,却高叫着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再退一步,流氓恶棍我们也不怕,哪个国度又能没有流氓恶棍呢?我们怕的是,流氓恶棍扯出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招牌。再退一步,扯出伟大光荣正确的招牌我们也不怕,哪个旮旯不蹲着几几个蒙面人呢?我们怕的是,蒙面人一出手,却能迅速煽动**无脑的民众跟在他们身后运动。群众运动,说穿了就是运动群众。

  四川保路运动,就是这样开张的。

  四川保路运动,最终演绎成了帝国政府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一切随之轰然而倒。在这一场事故中,倒下的,不见得是豆腐渣;立起的,不见得是优品精良。都说大浪淘沙,可是大浪也能淘金啊……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反省这场事故,到底哪儿出错了?还在向往清末的宪政,如果没有这场事故,我们是不是早就成就了模范宪政?

  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在历史的三岔口张望,目睹着这个民族总是在路径选择的时候只奔那个最坏的路口,怎么说都会让人羞愤不已。 总之,看看雪珥此书,增加些羞愤吧。雪珥的书不是慰安的,是揭伤疤的。揭得痛了,不只能引起疗救者的注意,还会引起伤者自身的痛楚。所谓的历史智慧,说白些就是不能光记吃,还得记打。否则历史会换一件外衣,重新演绎到我们眼前,信否?

  《辛亥·计划外革命》读后感(四):“保路运动”保的什么路?

  20世纪初的四川保路运动,在今天正统的历史教科书中向来被高调评价,随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一再被复述而水涨船高。有人甚至认为应该把“辛亥首义”的荣誉归于保路运动在成都城的高潮部分,而不是武昌新军工程营惊醒时代的枪声。确实,如果不是当日成都彻底失控,清廷派端方调集鄂军远赴弹压,造成武昌城内空虚,辛亥革命或许还要继续无休止地上演局部的失利。保路运动或许更像是压弯骆驼的那最后一根稻草,为武昌起义提供了客观条件,夯实了群众基础。四川人民奋起反抗清廷“公开出卖川汉、粤汉铁路修筑权”,自正常申诉程序到成立保路同志会,再到罢工、罢市、罢课,调动了社会最广泛的群众力量和舆论,付出了巨大牺牲。革命真正到来的时候,路权在运动期间始终未经易手。这就是长期以来主流史实关于保路运动的叙事,历史果真如此简单一致吗?

  雪珥近年的历史研究,总是能在主流之外找到有价值的地方和角度,这位自称“非职业历史拾荒者”,确如一位历史的拾荒者,不是从人迹罕至的角落挖掘新鲜的史料,就是涤清以往锈蚀斑斑的历史陈迹。在辛亥百年的历史时刻,这本《辛亥•计划外革命》并没有赶场辛亥史事的主线题材,而是试图使人们在百年之后重新审视辛亥革命著名的导火索——四川保路运动的前因后果,并且致力于通过系统整理那些并不新鲜的史料,采用今天普通人通晓的金融学、公司治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晚清官制沿革,还原了这场清末民初的“群众运动”那复杂的历史现场。而且基本上这场历史写作是翻了保路运动一贯历史评价的案。那些在今天主流史学界耳熟能详但“存而不论”的史实及其评价,浩浩的“保路运动史”中那些今天看上去仍然语焉不详的存疑之处,在雪珥的笔下重现了:

上一篇:《万历王朝(上下)》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碗里江山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