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忧伤》读后感10篇

  《中国的忧伤》是一本由何怀宏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的忧伤》读后感(一):文字纪录片

  读何怀宏的《中国的忧伤》,并不一定被他的文字打动,那些道理也不是高论;倒是文中反复出现的那些场景,而今读来,历历在目。想想现在,不禁悲伤了起来,我们改变了什么?没有,我们还在那个圈子里。这本书不是时评,倒像是一本行为纪录片,告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坚韧些,站直了别趴下。

  《中国的忧伤》读后感(二):《中国的忧伤》是**吗?

  何怀宏老师的新书《中国的忧伤》是**吗?

  “忧伤”似乎是个很小资情调的词汇,而面对种种盛世不平事,把人们的态度和情感定义为“忧伤”,似乎也只好定义为“忧伤”,这本身就是一种“中国的YS(艺术)”。如此一来,“忧伤”显得尤其忧伤,甚至透露出悲怆。

  “忧伤”有时并没有力量,一名小姑娘的忧伤多半是成长过程中的小情怀大可不必当真,而一名母亲的忧伤却让人不忍逼视,如果无力帮助,也许扭头忘掉才是最轻松的选择。

  “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帮助”,“围观改变中国”都曾广为传播。然而一旦“消费忧伤”成为常态,多少鲜活的心灵难免会变得迟钝。

  把《中国的忧伤》当故事书看?不,不好看,那些故事纵离奇也太平凡,早就见怪不怪;而《中国的忧伤》也并非激荡读者豪情的宣言书,它不会替你宣泄某些非得鼓与呼而后快的情绪;它很低调、很克制,有时苦口婆心、碎碎叨叨;它不隔岸叫阵,也不画饼充饥,它更推崇“求诸己”,让人纳闷这到底是潜伏得很深的“大内高手”,还是知行合一的王守仁再世?聪明的国人认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相信别人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在这个仍会忧伤的时代?

  但是无论如何,书里那些忧伤的事,我们都确知存在过。

  《中国的忧伤》读后感(三):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戴望舒在1942年抗战期间的一首诗中写到:“我用残损的手掌,**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那是一个战火不断蹂躏大地的时代。诗人向往着明亮的一角,渴望在那里我们所有的人 “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而今崛起中的中国,我们依然需要关注中国忧伤的角落,不论这样的角落有多少,也许是少数人,还在社会的角落苦苦的挣扎;也许是少数人,还在不断突破道德的底线。但是,只要有一个人还挣扎在悲惨的生活境况,就应当足以使我们不安了。同样,也只要还有一个人在绝望、或贪婪、或愤怒、或完全的麻木中犯罪,也就足以使社会不宁了。

  如果其他的人不关心、不援手,悲惨将会加重、会蔓延;同样,如果我们不制止、不反省,罪恶也将会加重、会蔓延。

  因此,我们需要勇气直面中国的忧伤,需要反省我们的社会依然存在的伤疼,在分析批评社会中种种不公、暴力、腐败、偏见等不道德的现象的同时,呼吁坚守制度与个人的伦理底线,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国人。

  《中国的忧伤》读后感(四):关于温和者

  读完这本书,以下摘抄是让我感触最深的:

  除了本性上的温和者,社会还应当有些有意识的、坚定的温和者,他们应当成为温和力量的中坚。

  他们对人性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行为有坚定的基本准则。

  如果说他们也有极端,那就是温和到“极端”了:即在任何时候都不动摇自己的根本信念和基本准则,不因对手的偏激攻击改变自己的观点;也不因对手的不择手段而使用下作或强制手段。

  他们可能并不轻易惹事,但事情找上他们的时候也绝对不怕事。当风暴袭来的时候,他们仍然能够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位置上。

  他们瞩目于长远而不在于一时,致力于建设而不是破坏。他们最优秀的一种德性是坚韧,而坚韧也许应该是今天最值得推崇的一种品质。

  他们也拥有能在的**,但是,这种**更多的是表现为长期沉潜的功夫,而不是一时兴奋的张扬。

  温和也许常常让人们觉得不过瘾,也不能“只争朝夕”。甚至温和有时也许会让人觉得软弱,但事情的最后往往是坚定的温和者取胜,或者他们个人成就的和对社会贡献的更多。

上一篇:没有星星,夜不滚烫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Divergent》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