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种信任在曾经是存在的,存在于“凯恩斯共识”存在的时期。这个时期,人们从经济萧条、法西斯压迫和灭绝性战争中认识到了人类事务的不确定性,感到了一种集体性恐慌,这腐蚀了自由主义的信心和组织。所以许多国家就接纳了集体主义的目标。而所有的集体工程都要求信任。如果没有罗斯福坚持所有美国人共享利益、目的和需要,美国是不可能成功地将它从半昏迷状态的和平经济变成世界上最大的战争机器的。二战为美国带来了同胞感情。
不过很快自由主义又进行了一轮反弹。60年代的新左派摈弃了他们前人的集体主义,将政治演变成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要求的总和。典型的思潮就是奥地利经济学派。该派代表人物哈耶克认为,计划如果需要见效,就要求有推行,这样它就会引向独裁;有效的市场虽然可能是个神话,但是至少它不会导致自上而下的强迫。作者引用了奥克肖特的言论来反驳哈耶克:“哈耶克主义本身就是一种教条。一项抵制所有计划的计划可能好过它的对立面,但它属于同一种风格的政治。”
这轮反弹导致了大规模私有化。但是,当政府低价出售公共财物的时候,公众就一次又一次地承受损失。由于公共财物天生对私人购买者没有吸引力,所以政府往往以大打折扣的价格出售。在趋利动机的作用下,这些购买低效率公共财产的私人投资者想到的就是搜刮盈利,然后把损失转嫁给国家,这显然还是很没有效率。正如08年那些“太大了以至于不能倒闭”的企业,由于他们身为关键的全国**而不允许倒闭,所以可以随心所欲地冒险、挥霍和挪用资源,而且总是知道政府会来买单。
可是既然如此,政府为什么要出售呢?作者认为,将所有权转让给生意人,使政府能够放弃道德义务。可是一旦如此,抛却责任和能力的政府就丧失了它的公共地位,因为它抛弃了现代国家的核心属性。结果,当人们寻求失业救济、医疗福利和其他公共服务的时候,他们不再本能地寻找政府,而是通过许多私人中介“交付”。这样,社会互动和公共财产之间的粗网被削弱到最小限度,连接公民和国家的,只剩下了权威和服从。日常生活的“私有化”,以威胁每个人自由的方式分裂和隔离了社会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再也不会分享那些与公共权力和公共政策打交道的共同经历,因而没有机会发展共同的公民意识,这直接导致了政治冷漠。
o far, so good. 我觉得在以上各章的论述里,作者显示出了非常广泛而*的论辩视野,不过在“怎么办”这一章以及后面几章中,我基本没觉得有啥收获。他的“怎么办”基本就是:一方面,年轻人一定不能放弃对我们的政治机构的信心,另一方面,应该重塑我们的公共对话,要有一种新的道德语言,要减少不平等。怎么看,这几条都空的要死,如何去给困惑者指南?
好吧,虽然结论虚弱无力,但是作者的大方向还是不错的,所以此书算是个抛砖引玉之作,可以就着这个思路进行具体政策的探索。对于美国的公共政策辩论而言,当务之急就是克服对任何有“社会主义之嫌”或者有可能被这把刷子抹黑的一切事物的怀疑。
以书中一句话结尾:现代生活真正独特的不是独立的个人,而是社会。更确切地说,公民社会。
《沉疴遍地》读后感(八):在“沉疴遍地”的时代思考
“沉疴遍地,病魔肆虐,财富聚集,众生危亡。” 托尼•朱特以18世纪英国剧作家奥利弗•哥德史密斯的作品《荒村》(1770年)中的句子作为《沉疴遍地》的题记,渗透着一位历史学家对当今世界现实状况的忧患意识。作者托尼•朱特,是当代著名的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研究专家,先后执教于剑桥、牛津、伯克利和纽约大学。2007年获汉娜•阿伦特奖,2009年因他的“智慧、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气”获奥威尔终身成就奖。2010年8月因病去世。本书是托尼•朱特在他瘫痪之后由助手协助,完成了三部口述著作中的最后一部,(其他两部为《记忆小屋》和《思虑二十世纪》),在出版之前便已在美国的公共电台对公众广播并引起了极大反响,出版之后更是被美国《外交杂志》列为全球思想家正在阅读的二十本著作之一。在这本小书中,托尼•朱特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沉疴遍地”的时代,如何重新回到政治讨论中,进行真正有价值并且负责任的政治哲学思考?他重新激活了我们的政治对话,使我们可以想象一种新的统治方式和更好的生活。
上一篇:一生何求(全两册)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翻译的技巧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