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疴遍地读后感10篇(5)

  对社会接下来何去何从感到迷茫的人,不仅是年轻人,也包括哲学家,以及成千上万的社会中人。困惑无处不在,信仰自由主义的政治家和资本家,在考虑是不是需要重新审视国家的力量,而左派也在反思市场的崩溃并没有给他们赢得更多的拥趸。自由市场是否应该被国家干预?在朱特的眼里,资本主义并不是一种政治制度,而是经济制度,但问题是,市场的魔力被再三放大,市场因自由之名逐渐变得不受约束,其破坏性已经从单纯的经济领域向综合社会领域迈进。如果说2008年的经济危机算是一次警告的话,那这两年来发生在美国的多起持枪杀人案,则意味着经济问题已经引发社会问题,后者隐藏着极为可怕的因子——不平等,早晚将引爆地下的烈火。

  第一大社会问题就是贫富差距,且呈现出集体性贫穷的症状,连公共服务和基本建设也陷入了泥坑,这背后是具有腐蚀性的不平等在作怪。更平等的社会总是运行得更好,相反,不平等的社会如狂风中的船总是颠簸不止,社会犯罪随时上升,公共偏见逐步凝固,贫富间的仇视日益激烈。更糟糕的是,人们以为只要经济增长就能缓解这些问题,但现实已经告诉我们错了,总财富的全面增长掩盖了分配上的差距,发展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甚至可能催化某些矛盾,比如毁掉信任机制。如何重建底层社会的福利堡垒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问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做得都不好。

  托尼•朱特认为是时候改变观念了,认为生活的核心就是变富、政府的存在就是为了帮助人们变富的观点应该被耻笑,不仅资本主义批评家们会嘲笑,资本主义拥护者也会鄙视。市场需要被约束,社会秩序不能再放任自如。朱特从凯恩斯那里获取了理论资源。于欧美西方政府而言,迫切需要重新考虑在不损害民众自由的前提下,如何让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重建公共福利最理想的执行者依旧是政府,而不是私营企业的承包商们。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比如我们中国,恰好相反,需要**民间力量,实现国退民进。朱特无数次地提到了社会民主主义,作为应对失控市场的对策,朱特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分配概念,其主旨是保证大部分财富和资产不会被特权者攥在手里,并认为福利工程最好由政府来办,这些主张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我们最终想要什么?这是本书中的核心问题,朱特的答案就是平等。在普遍不平等的环境下,所有其他可取的目标都变得不可能。不平等是时代的病症,是对民主的健康的最大威胁,这一点具有全球意义。朱特大胆主张重塑公共对话,创造新的公共行动的言语系统,说白了,就是通过对话,建立新的政治体系,就像不满君主制而发明出现代政治一样。主张很明白,与其修修补补,不如重起炉灶。

  不过,朱特对国家干预的作用显然太乐观了,中国政府在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的主导角色,应该让我们对此更为谨慎,同市场一样,政府同样需要得到控制,甚至更严。

  《沉疴遍地》读后感(十):这是沉疴遍地的时代?

  2009年,托尼•朱特已经患有“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这是一种可以令患者丧失“动作”的怪病。它也叫运动神经元病,病症主要是四肢、躯干、胸部及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在临床,又可以分为肢体起病型、延髓起病型。前者的症状先由四肢肌肉萎缩、无力,最后导致呼吸衰竭而死。后一种是在四肢运动尚存时,就已经出现吞咽、讲话困难的症状,最后发展为呼吸衰竭。 托尼•朱特应属肢体起病型,因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选择了与耶鲁大学史学教授蒂莫西•斯奈德的对谈,而这些起始于2009年1月的某个周四的交谈,最终集辑成《二十世纪的沉思》。 也就是在交谈中,朱特曾向斯奈德提及,希望写一本题为《火车》的书,借助于铁路,朱特想要告知世人,我们现代社交以及在过度私有化社会中集体生活的命运。 托尼•朱特是犹太后裔,1948年,生于英国。 13岁时,他的父亲送给朱特一份生日礼物——波兰思想家、社会主义者伊萨克•多伊彻对托洛茨基的研究著作。 15岁起,朱特开始醉心于左翼犹太复国活动。他曾经用整整三个夏天呆在以色列的集体农场基布茨,但是很快,朱特对这里的生活感到了失望,他的犹太复国主义幻想破灭。 1967年,他志愿当了一名军中翻译,投身于“六日战争”中保卫以色列。但是,他却发现,“以色列不是一个社会民主天堂。”以色列人对非以色列籍的犹太人表现出的是一种共有的厌恶,称他们为“大屠杀后裔”。 “我曾经是一名犹太复国主义信奉者,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一名共产主义倡导者,但是最终我放弃了这些信仰,”托尼•朱特在20岁时,给自己做了这样的总结。 对犹太复国主义的信奉、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如果说是托尼•朱特的“青春物语”,那么,随后而来的是他对欧洲左翼运动的兴趣:研究法国,发现20世纪法国政治文化的失败;70年代,目睹美国建设理想社会的落空。 真正让托尼•朱特成名的是《战后欧洲史》,这本于2005年面世的作品,也成为朱特存世的最重要著作,此书不仅让他获得了汉娜•阿伦特奖,也让他入围普利策奖。 2008年,美国《外交政策》和英国《前景》举行的当代思想家百人评选活动中,托尼•朱特荣登第45座位。 《时代周刊》评价他,“大师级的历史学家,具有传统情怀的公共知识分子和无畏的勇者”;《洛杉矶时报》称赞他是“顶尖的欧洲历史学家、卓越的写作者和敏税的思想家”……但是,所有的桂冠都来源于他的“思考”。(源自《沉疴遍地》) 思考1:公众泥坑。21世纪,贫富分化严重,收入的不平等,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面对的问题。“私人富有”,被朱特视为“公众的泥坑”。收入的严重差距会导致代际流动的“滞碍”,而大多数人的经济弱势会引起健康、教育、寿命、营养、犯罪等诸多问题。 “三十年来日益增加的不平等,也使尤其是英国人和美国人相信,不平等是一种生活的自然状态,我们对此无能为力。”朱特认为,崇拜巨富,为了减少接受济贫扶助者的人数而强迫失业者接受任何工资的做法,是道德的腐化;“经济学式”的思想,不是人性固有的。 思考2:私有化。上个世纪70年代,铁路及教育等公共设施逐渐私有化。但是,朱特对于私有化表现得并不热心。他认为,私人投资者愿意购买公共财产,原因是政府为了甩掉低效率的公共部分,给出了“低价购买”**,以及消除了的市场风险。换言之,朱特认为,这是政府把自己的责任租佃给了能够比政府管理更好的私营公司,而政府既能避免低效率的运作,也减少了道德风险。 思考3:铁路案例。铁路、火车站对于朱特有着难以磨灭的“记忆痕迹”。这要追溯到7岁至15岁间的经历,那个时期的朱特除了在房内读书,最喜爱的事情莫过于骑着自行车或搭乘火车闲逛。所以,在他的著作中,不乏出现火车、铁道、铁轨的内容。《沉疴遍地》里,朱特提出,“铁路像农业或邮政一样,一面是经济活动,一面又是关键的公共利益。”他没有否认,铁路的私有化。但是,他认为“私人企业优于公共服务的关于效率的争论,在公共交通上不适用。” 这可能带有朱特的视角。他坚持,铁路、车站是“现代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项社会服务”,对它的各种决定不仅要有经济标准,还要有社会、环境、人文、美学、文化的标准。 “沉疴遍地,病魔肆虐;财富聚集,众生危亡”,托尼•朱特对于现有世界显然是不太满意。 延伸阅读: 《战后欧洲史》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2010年 《责任的重负》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2007年9月 《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13年5月

上一篇:一生何求(全两册)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翻译的技巧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