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讲述了两个年轻人的故事,一个理性、一个感性,一个父性、一个母性。一个通过思考来获得想要的生活,一个通过感受和经历来获得艺术的灵感。
诚如纳尔齐斯所表述的,每个人实现个人价值和所追求的都是不同的,方法不同、过程不同、结果当然也各不相同。纳尔齐斯本人是一个理性、聪颖、极具逻辑的人,所以他成为了优秀的修士、神职人员。
而相反的,歌尔德蒙却是一个感性大于理性的人,他同样聪明,但是他需要的却恰恰是不循规蹈矩、桀骜而自由的生活。只有从这些经历中,才能获得他想追求的东西。
可能这两个人是一种极端的人生和态度,我们大多数人是介于这两者之间。有的人会偏于理性多一些,有的人会偏于感性多一些,但大多都逃不出这两者的范畴。而我认为,极致或许才是他们最后得到想要的生活的原因,太过平衡的生活可能反而也就造成平衡的结局。
不疯魔不成活。
文字平淡,不花哨,故事却极具引人入胜。无论是纳尔齐斯像是隐士一般自律而略显单调的生活,还是歌尔德蒙五彩缤纷却风餐露宿的生活。都吸引着我不断看下去,想看一下究竟他们会怎样,他们怎么了?
当纳尔齐斯最后的那段表白似的话语道出的时候,我没想到我居然很感动,居然眼睛有点小湿润。这么一段不煽情的表白,我自己也不知道是怎样打动我的。或许是因为这两个极致、极端的灵魂,终于在这一阵真正地理解并相爱了吧。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读后感(八):如果你是他们
是在咳嗽最猛烈的时候把它看完的,几次像在纸上写读后感,总是被各种的毛病所阻断,最后写在纸上的东西,连自己都看不懂,然后就放弃了,因为那时已经没有所想了。
看黑塞的书,还要从《荒原狼》讲起,那是更加遥远的过去,也不知道遗落在那本本子上了,除了有一个模模糊糊的荒原狼形象外,什么都忘记了,然后是《悉达多》,读他的书,真需要一个静的下来的心。《悉多达》读了一遍,感觉像是什么都懂了,但是后面发现人就是一个奇怪的东西,明明感觉什么都懂,但是明明就是做不到,一旦涉及到宗教类的书,我往往就开始害怕起来了,怕沉沦进去,也怕自己对不住自己。
然后开始说这本书了,什么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什么母爱才是一个人最初的本源的等等一类的,他们都说得太多了,没有说得必要了,况且我读书并不是为了去研究还是其它的,仅仅就是**身心,不过,话说有时候一直一直不停的读,有时候真连这点也给忘记了。不过是两个好朋友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墨守,一个流浪,说不上谁的更好一点,相互影响着,彼此映照着,如果硬是要扯上那些个宗教、母性啊之类的东西,就是一个从小缺乏母爱的人,用了毕生的精力去寻求,最后该是找到了。
把复杂的书弄得肤浅好像是我的能力,我总是这样一边深深的沉入书底,沾上几片叶、几滴水就出来了。拍拍屁股就走掉了,像没事人一样,我也想努力的把自己弄得高深点,用点文史哲把它透析了,可就这样,我的这些永远浮在表面,我永远浅藏辄止。我总是把书评写得像日记,把自己弄得成一个很懂的人。
如果我选择成为其中的一个人,我会选纳尔齐斯,毫无疑问。
《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读后感(九):我对他有一种特殊的爱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朝圣者的容颜既是两个少年的容颜,也是耶稣来到人间以后许多未曾真正从生命的至深处认识圣者的“朝圣者”的容颜。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中的两位主人公既融合又对立:
纳尔齐斯年长一点,是修道院里虔诚的苦修者,是潜心钻研的神学家。他几乎没有离开过修道院,在基督信仰的支撑下过着单纯而充实的生活。
歌尔德蒙则年少丧母,被父亲送进修道院。他天资聪颖,相貌俊美,接受纳尔齐斯的启迪,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歌尔德蒙生命里那激荡的活力无法被纳入修道院静谧的生活轨道。歌尔德蒙逃出了修道院,成了一个放荡不羁的流浪者。他放纵自己的**,不断地与女人们狂欢,他狂喜地与他人打斗,甚至还杀死了一个人。后来,歌尔德蒙遇到了一位雕塑大师并成为其最杰出的弟子。大师准备把自己的技能传给他,他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因为他不愿在同一个地方停留下来。他又开始新一轮的流浪,直到因为勾引伯爵夫人而面临被绞死的命运。
上一篇:《中国文学场》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大败局Ⅰ》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