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1948经典读后感10篇(6)

  正是在当下微妙的历史语境中,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颜海平在“辛亥百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1948》 ,构成了对于中国革命与革命中的女性另一种铭记。同样选择以对于秋瑾的讨论开篇,颜海平写到,这是“一位天才女性的悲剧;一场划时代而又流产的现代革命的一座不可靠的纪念碑……她的故事成为现代中国词汇的一部分,引发了无穷的社会纪念和文学想象。” 不过,和影片《辛亥革命》中优雅到近乎忧伤的女装相比,颜海平注视到秋瑾生命中一个戏剧性的、不祥的时刻:“1904年2月23日,就在她作为一个北京官绅的妻子的第二年,同时也是她作为一个缠足女子的生命的第二十九个年头,秋瑾做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她给自己放了足,脱掉了她那中式的绣缎短衣和长裙,穿上了西式的男式外套和长裤。……然而这样一种精妙的光彩却为她那双男式皮鞋所产生的印象困扰:这是一种难以估量的令人不寒而栗的感觉,鞋子看起来又大又空,好像里面没有真正的人脚似的。”

  作为真正的革命者,秋瑾所尝试的,在于抹去任何对于女性生命的历史性的限定,无论是叙述本身,抑或叙述在身体上的物质表征。在一处似乎容易被略过的脚注中,颜海平比较了1919年青年毛泽东及其他人对于赵**自杀事件的评论,与1904年秋瑾关于女性悲哀遭遇的强有力的批判。作者富于洞见地发现了二者一个重要的不同:“她(秋瑾)试图说服这些女性特别要让自己从这种环境的网络肌理包括她们自身的塑型中挣脱出来,就像她自己所做的那样,而前者则经常把他们的关注点转移、聚焦到更一般意义上的不公正的社会结构,以及这种结构如何必须被摧毁的政治纲领的思考上。”

  这个细节对于理解《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与中国革命,1905-1948》一书的“方法论”十分关键。全书共七章,宛如波澜壮阔的七幕历史剧,分别讨论了秋瑾、冰心、庐隐、白薇、袁昌英、萧红、王莹、丁玲等现代女性作家的创作及其生命历程。回到影片《辛亥革命》式的叙述,面对20世纪50-70年代的文化逻辑,将秋瑾“还原”为具体女性的策略,不是以具体对抗抽象,本质上还是以抽象对抗抽象。不必讳言,共和国前三十年的文化逻辑,在历史的沧桑中不断消耗它的认知能量,某种程度上被抽空为一种不及物的叙述程式;同样值得警惕,后三十年的“讲法”,也已然不复当初的先锋与锐气,逐渐形成了一种“景观”中的新文化体制。当下的知识生产,尤其需要一种新的研究范式,重新激活历史的能量。而这一点在颜海平的叙述中,被称之为“非真的蕴律”。所谓“非真”,“是建立在特定的历史现象而非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础上的。它指的是那些在物质和象征两个层面上,在人类生活中存在(因而不是“缺席/不在”的),但却不被社会及其认知机制承认(因而更近于“缺乏”的概念 )的事物。”

  究竟如何来激活隐匿在历史遮蔽中蕴动着的能量?颜海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本书通过和一群20世纪中国具有开创性而影响久远的女作家——在她们文学写作和生活道路的交叉点上——的相遇,重新考察中国革命的女性主义遗产。” 就此有研究者分析到,“颜海平的新作《中国女作家与女性的想象》有一个特点,如作者本人在开卷处就明确表明的,就是不但从这些女作家的文字中、作品中去发现她们的文学梦,对女权、女性、社会、民族、生存作思考,更着重于探索她们自身的人生苦旅和梦想”。 诚如作者的精彩概括:“这里有一个基本的女性主义的认知:艺术的和实际的、话语的与身体的、想象性写作与物质性生存是无法分离的(其差别亦无法化约)的两维,它们总是在第三维度即更大语境中的议题及其社会条件和政治内涵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种研究范式,超越了以往单纯传记研究与纯粹文本细读的局限,在全新的视域中理解何为“生命”,何为“艺术”。在这里,中国现代女作家的生命与作品,互相交织印证:“写作与生活是如此地紧密相连,以至于离开其中一者便无法理解另一者” ,正如作者所说的,“创造小说,因此就是创造生活” 。

  如同列斐伏尔基于对二战后美国学术界经院化研究的反思,提出了学术要对日常生活有所触动、激发的日常生活批判及空间理论;对于日趋髙蹈的学院研究而言,颜海平给出一个极好的范例——面对学院研究在当下的多重困境,如何超越阅读与交流的困境(触动“心灵”的知识);批评理论的困境(批评不是局限在理论话语中自我绵延,而是从历史境遇中的现实人生出发);以及最重要的,讲述“中国故事”的困境(“作为一个强大国家的中国的现代化故事,仍然有待在讲述它的过程中被创造出来” )——在这个意义上,借助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核心意象“空间”,“中国故事”的讲法,需要摆脱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欧美现代性的时间性叙述(将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指认为“落后”),而在另一维度即“空间”中逐一展开(中国式的“创世纪”一般的自强不息、浴火重生)。这是一种另辟蹊径的“接地气”式的研究,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这种文学史与生命史的结合,不仅具有理论的意义,在方法乃至著述文体上也提供了现代文学研究的新的范例。理论的**力随时随地都转化为一种**,转化为对每一位女作家行动渴望的体贴洞察和人生世界的见证对话”

上一篇:《加西亚·马尔克斯传》读后感10篇 下一篇:《365天种花宝典》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