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中国的左翼更多地从中国古典思想汲取养料要比一味从西方吸收要更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共生共存的一元和合也能够为西方你死我活的二元对立提供解毒剂。
《过去与未来之间》读后感(八):阿伦特 《过去与未来之间(Between past and future,1961)》小摘要
【按语:读得最认真的是“1:传统与现代”,在此分析柏拉图的洞**的首次倒转以及是对荷马《奥德赛》冥府之喻的颠倒,既具有优雅的解释学风格,又同时暗暗契合海德格尔对柏拉图-尼采的批评,非常美妙。但整体而言,这书是一个文集,零散地讲述了世界异化、罗马式权威(自由的服从)、和罗马式自由的故事,主要思想在《人的境况》和《论革命》中有更系统严谨的表达;甚至一些应用的篇章老子就懒得读了。】
“前言:过去与未来之间的裂隙”
Char所谈的珍宝似乎是共和传统;但因失忆而失落,“由于过去不再把它的光芒照向未来,人们的心灵在晦暗中游荡。”【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王寅丽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页4,下同】卡夫卡的切入隐喻或许可以替换为留驻其中。选集中的论文是“思的经验”:从批评到试验。
“1:传统与现代”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传统发源于洞**之喻【13,这样就撇弃了形而上学式样的理解,而纳入到政治中】,到马克思的为终点(真理就在世界中)。“劳动创造了人。”【18】但Marx、Kierkegaard,Nietzsche在反抗传统时仍然采纳了传统的概念工具。他们虽挑战传统却仍在传统的框架内,是通往传统的路标;而导致与传统断裂的却是20实际的极权主义及其恐怖和意识形态手段。
Kierkegaard的信仰、Marx的行动、Nietzsche的生活。Idea被values取代,个人被社会化了,价值中立是一种现代的胡言乱语。【28-30】反抗的是人是理性动物的概念,但颠覆的倒转却取决于首次倒转即柏拉图的洞**故事以及柏拉图对荷马《奥德赛》冥府之喻的首次倒转。【31-2,这里阿伦特对倒转的分析有很强的Heidegger的超越二元的影子】另外,现代科学(假言命题系统和有用性)是决定性的,比传统哲学更可怕【27】,也使得传统概念框架不再可靠了。【34】
“2:历史概念”
古希腊的不朽被柏拉图用永恒替代了【43】;基督教与功利主义的自我利益之间的关联:都具有将人神圣化的结构【49】世界的异化是古今变迁首要的特征。【50】表现为在笛卡尔那儿的怀疑,Hobbes对科学的敬重;【52】Vico相信转向历史是因为历史可以被制造。整个而言,阿伦特不是在谈论History概念本身,而是谈现代性问题“随着世界异化的不断加深,现代导向了这样一种境况,就是人不论往何处去,遇到的都只是他自己。所有地球和宇宙过程都把自己揭示为人造过程,或潜在的人造过程。”【85】世界的双重失落:自然世界失落和人造世界(后者亦包括全部历史)的失落。【85】
“3.何为权威?”
要点与《论革命》中类似:权威意味着服从和自由的叠加。【99】先讲了些柏拉图基督教blalala,随后又提及罗马传统和罗马建城经历,问题在于“罗马的奠基经验却似乎完全被遗忘了。”【130】现代只有马基雅维利回到罗马,关键在于一种革命的开创能力。
“4.何为自由?”
在谈论了自由的复杂性、各种自由理解之后,阿伦特的关键是:“政治的存在理由是自由以及这种自由首先在行动中被体验到时,…我要做的只不过是对这一古老真理的反思。”【143】她要回到罗马式的政治参与的自由概念。这里又提及“自由的能力、纯粹创始的能力…就人是一个行动的存在而言,他是一个开端。”【160-2】这种对Beginning的诠释在后来的《论革命》中有更集中的诠释,被解释为给革命和自由立国带来正当性。
后续篇章,省略。
江绪林 2014年6月30日星期一
《过去与未来之间》读后感(九):阿伦特的“思想操练”
1958年,汉娜·阿伦特完成了《人的境况》的草稿,她原本想把书名定为“政治学入门”,但这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没有遵循写作者的意图。书中对劳动与工作、对现代科学与经济增长等进行了长篇大论,至少从表面上看与政治无关。为了弥补这种缺憾,阿伦特又从新的角度断断续续写了六篇文章,在1961年集结成《过去与未来之间》出版,1968年修订后添加了后来的两篇。某种程度上这本文集才真正实现了她的“政治学入门”的写作初衷。
上一篇:《布鲁克林孤儿》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寂静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