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特在“政治学入门”写作的资金申请书中,如此描述她的写作计划:“重新批判、讨论政治思维的重要传统的概念与概念的框架——手段与目的、权威、统治、权力、法和战争等问题。虽然说是批判,并不意味着‘错误的暴露’。我想发现这些概念在成为古老的硬币之前、在成为抽象的普遍概念之前,从什么地方产生的。”发掘和梳理这些政治概念的历史当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重新让这些习以为常的政治概念“陌生化”,唤醒我们对其的质疑和思考,“发现概念的真正起源,以便提炼出这些传统概念的原初精神,后者已经令人悲哀地从政治语言的关键词消失了,只留下一些可以塞进去几乎任何内容而不必考虑背景他们背后的现象实在的概念空壳”。阿伦特的“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标题无疑指向的是,过去代表的传统的丧失,会对未来愈加灰暗的政治图景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这里需要对阿伦特所在的背景做一个简单的陈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阿伦特已经在美国作为评论家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极权主义的起源》(1951)让她声名鹊起,跻身于知识分子精英的行列,自此后她受到美国多所名校的邀请,作为客座教授主持一系列的讲座。她的生活环境的改变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状况上和身份的转变上,她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搞自己的研究,而更多体现在对现实有着强烈的兴趣上,尤其身为大学的客座教授,对教育问题的关注愈发让她察觉出一种传统与现代的断裂。
我们不要忘记,她是个有经历的学者——世界大战、纳粹屠杀、极权主义、原子弹爆炸,当你从废墟中走来的时刻,对这个世界的观感再也不会相同——这是一个要求哲学家重新认真思考的世界,我们需要构建新的政治学,通过对传统进行整理的方式重新认识这个世界。我们要特别注意这里的用词,“思考”,而不是改变。在这本书的第一章《传统与现代》的开篇,我们就读到了这样的句子:“我们的政治思想传统有一个明确的开端和终结,它开始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教导,我相信,这个传统在卡尔·马克思的理论中差不多到了一个明确的终点。”
阿伦特对马克思理论的反感就在于他僭越了政治与哲学的传统界限:“政治哲学必然暗含着哲学家对于政治的态度;其传统肇始于哲学家厌弃政治,之后又为了将他的标准强加于人类事务之上而回归政治。而当一个哲学家厌弃哲学以便将他的哲学‘实现’在政治当中的时候,这个传统的终结就来临了。”换句话说,在阿伦特看来,哲学家的灾难就在于原本用于沉思世界的哲学,偏偏要去改变世界。我们如果想纠正这种哲学的偏差,最好的方式就是对传统进行重新的梳理,回归到哲学的本源性。
“传统与现代”、“历史概念”、“何为权威?”、“何为自由?”、“教育的危机”、“真理与政治”,这一个个篇幅组合而成的是一幅从过去到未来之间冲突洪流中的思想演变的画卷。阿伦特把这些随笔称之为“思想操练”,它们唯一的目的是“获得如何去思的经验”。对哲学家来说,“思”便是最大的行动。思想过程不是为了发现真理——真理问题在这些操练当中从头到尾都是悬而未决的;思想的过程也不是为了续接断裂的传统——传统的断裂和延续当代人生活中必须直面的;思想的过程不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哲学家只负责思考问题,不负责解决问题,尽管这种思考完全都是从现实经验中获取的。思想的过程是为了质疑过去,也是为了质疑未来,最终还是为了找寻现在的位置。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总有一个现在,这才是思的存在和意义。
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一切都是为了现在。但现在这个世界,如此多的灾难,我们还能做什么?用阿伦特的话说,用行动去爱这个世界,爱这个残缺的世界。
思郁
2012-4-10书
过去与未来之间,【美】汉娜·阿伦特著,王寅丽 张立立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10月版,定价:28.00元
《过去与未来之间》读后感(十):一个时代的间隙
它既不归结于过去,也不归结于未来。它只是走过。
——卡尔·雅斯贝尔斯
1945年以来的几年,在阿伦特看来是几十年动荡、混乱和恐怖之后的第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极权主义的起源》即写作于这段时期。而更为关键的,这个相对平静的时期,并不只是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恰如阿伦特在《极权主义》序言中所说,纳粹德国的失败,仅仅意味着故事的一部分结束了,而另外的部分仍然在路上。
上一篇:《布鲁克林孤儿》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寂静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