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又想到阿伦特,是因为看了她的别一本著作,名为《过去与未来之间》。其中引了法国人夏尔的一句诗:“留给我们的珍宝和遗产却是没有任何遗言。”这个诗本身已是奇特,而阿伦特的解说更是精彩。
她说,珍宝没有遗言,那就是暗示这笔失落财富的无名状态。由于忘却,由于记忆的丧失,它的失落不仅临到继承人身上,而且也临到曾把珍宝握在手掌中的当事人和见证人身上。珍宝的失落是从不再有心灵去继承它、质疑它、思考它和记住它的时候开始的。
我们平常对于质疑总是有点害怕和躲避,好像多少总是一种敌意,却没有想到如果缺少了质疑和思考,即算是珍宝也没有了光彩,隐入黑暗而无名无状,留不下记忆,没有了生命,传不下“遗言”。就如阿伦特另外引用的托克维尔的一句话:“由于过去不再把它的光芒照向未来,人们的心灵在晦暗中游荡。”珍宝的“完成”,总是少不了那个“光芒”,而那个“光芒”里面,却实在离不开质疑和思考,因为它们才是真正的“活体”。
《过去与未来之间》读后感(七):聚焦过去的生的光芒照亮当下
有学者指出阿伦特的思想就是古典共和思想的存在主义式复兴,我觉得很有道理。正好最近赵汀阳先生写了一篇《时间的分叉——作为存在论问题的当代性》,我觉得写得不错,简单评论了一下,加上在其它地方写的一些对阿伦特思想的理解,凑成了这篇帖子。欢迎批评。
赵汀阳:时间的分叉——作为存在论问题的当代性 http://.aisixiang./data/75779.html
“不思前,不想后,活在当下”,这是不是“使现在成为永在,现时成为永时”?! 对于任何一个存在的人来说,有一个起点和一个终点。起点是诞生,这是奇迹,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人来到这个世界;终点是死亡,这是断灭,人的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离开。于是,一个存在的人始终有两个面向,一个是面向诞生,一个是面向死亡。一个有智慧的人,一方面接纳死亡(过去的已经过去而不被它纠缠,至于未来确定无疑的死亡因为它的必然性而从不瞎操心。),另一方面又始终面向起点的诞生,这样,过去就是由一个不断诞生的连续累积的经验所构成,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自我一直在成长壮大,因此自我能够稳稳的存在于当下,这样,未来就是由一个又一个充盈当下的连续累积所构成。 这样的人,阴阳平衡,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是一个自由的人。
汉娜.阿伦特总是自觉地把自己当做一个贱民,从来也不想去发明构造什么理论和主义让人们来追随;她认为真理其实是不存在的,就像苏格拉底让所有的智者哑口无言之后,被反问到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正义等等的时候,苏格拉底回答到:“我也不知道”。
阿伦特的睿智在于,她成功的发现了纳粹主义和斯大林主义共同的极权主义2000多年以来的根源,那就是柏拉图由于苏格拉底之死所造成的精神创伤而背叛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真理只能掌握在神那里,但是,人间的人们却并不能因此而放弃真理的追寻;或者说真理只能存在于人们平等无间的永不停歇的意见交流之中,任何单个人都是有限的,都是无知的。而柏拉图却说,哲人走出了洞**看见了耀眼的真理的光芒,于是要把洞**中的只能看见自己背影的人们管束起来,免得柏拉图安逸的沉思生活被打扰。
马克思有最大的反叛,可是仍然被柏拉图所捕获。于是马克思成了先知,无产阶级成了被选中的人,经过最后的斗争,天国在人间实现。这简直就是犹太教的翻版嘛。
真实的情况是,每一个人都是无知的,不管你是精英还是贱民,一个共在共存的美好世界不是任何排他的理论可以解释和实践成功的,这样一个世界的实现需要越来越多的“无知”的人来共命共生。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的理想。虽然市场经济已经雄霸全球,但我到目前为止还是坚信劳动价值论。
不过,汉娜.阿伦特在分析了劳动,制作和行动的根本区别之后,明确指出美好政治的前提恰恰是政治上层建筑不能被经济基础所决定。我觉得阿伦特这种原创观点是有说服力的。马克思真正科学的只是他的《资本论》而已,至于他的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无产阶级是最先进阶级等等都是一种基于道德义愤的情绪化产物。
上一篇:《布鲁克林孤儿》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寂静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