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军》读后感精选10篇(2)

  近年来,致力于口述史的崔永元团队,已经采访了4000个人,300多份口述历史影像资料,500万张照片。按照崔永元的理解,收集这些人类文明的碎片,“千百年后让后人有一个研究的参照”。

  透过这173位亲历者的口述历史碎片,我们可以尝试复原历史的拼图。相较于我们司空见惯的全局性宏观式描写,这173位亲历者的口述,不论敌友,无一不是充满个人的体温。不过,别试图一一记住这173位亲历者的名字,他们只不过是缅甸战场上的一副群雕像:疲惫、饥饿,浑身散发着连自己都十分讨厌的汗臭味。

  某种意义上,他们只是战争机器驱动下的一堆活物。

  《远征军》读后感(六):被遗忘的声音

  最近几年,关于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作战的影视作品《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国远征军》,让中国观众开始关注二战中的缅甸战场。不过,与此同时,一种不好的倾向在滋长,缅甸战场上英军的贡献被忽略了。某些人甚至偏执地认为缅甸战场的英军只是一支不停撤退的军队。英国将军朱利安汤姆森的《远征军》一书,通过口述史的方式,细致地呈现了英国军人的角度披露英军在缅甸战场的战斗情况。它不仅为对中国读者和军事迷呈现了缅甸战场英军的艰难与英勇,还是帮助广大读者了解二战期间缅甸战场复杂军事形势的一本好读物。

  根据战争亲历者的回忆,缅甸战场的形势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日军处于优势,英军虽然顽强战斗,但是不得不以撤退换取更加时机;第二阶段,英军以印度为基地,与占领缅甸的日军处于相持阶段;第三个阶段则是英军第14集团军从印度反攻,中国远征军从云南反攻,逼迫日军向南向东逃窜。

  缅甸战场形势的确错综复杂。中美英三国虽然是盟军,但对缅甸战场的态度其实并不完全一致。美国承诺给予中国物质支持,让中国更好地拖住日本。当时,中国的出海口全被日本占领,临时抢修的滇缅公路成为援华物质运输的大动脉。中国出兵缅甸,直接目的是保护滇缅公路。英国本土遭到德国的直接威胁,政略重心无疑是在欧洲;亚洲战略更多是注重防守,底线是将日军挡在印度之外,保存实力,等待时机,收复东南亚殖民地。缅甸战场第14集团军因为战略问题,一度被英国政府忽视,有人干脆称之“被遗忘的军队”。

  英国、日本、缅甸民族主义者在缅甸战场上的关系也异常复杂。缅甸的民族主义者一直希望早日结束英国的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日本与英美作战,并且打着解放亚洲被压迫国家的旗号,迷惑了不少缅甸民族主义者。战争开始时,他们热烈迎接日军的到来,四处袭扰英军,缅族群众甚至主动帮助日军搜索、逮捕受伤躲藏的英军士兵。缅甸国父昂山将军甚至在日本支持下成立独立军,帮助日本人战斗。这直接导致了英军腹背受敌。

  英军士兵的口述史还反映出一些问题。战争初期,缅甸战场上英军虽然数量庞大,但是武器装备极为陈旧落后,很多士兵甚至是战争爆发时临时征召入伍的,部队甚至缺乏最适应缅甸战场的丛林战训练。而当时的日军,经过长年的实战磨练,加上军国主义思想的毒害,战斗力十分强悍。根据英军士兵的回忆,他们在第一阶段几乎就是一触即溃,不停向印度撤退。英国士兵撤入印度阿萨姆,甚至还受到当地农民的嘲笑。日本军人也嘲笑英军士兵“娇生惯养”,还不无得意地自称“铁血战士”。

  英国退守印度,缅甸战场重要性凸显出来,战争形势逐渐发生了变化。政治上,英国为了换取印度人民的支持,承诺战争结束允许印度独立。他们还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加大对缅甸战场的投入,积极准备反攻。缅甸内部的局势也有了变化,独立军与日本的蜜月期结束,慢慢认清了日本的侵略本质,逐渐向同盟国靠拢。尽管第三阶段的战争依然艰苦卓绝,但相对于第一阶段的悲观失望来说,英军士兵在战争中明显表现出积极的“革命乐观主义”,以及英军的真实战斗力。

  缅甸战场形势对东南亚、南亚国家战后的历史走向的影响,在《远征军》一书中也已经初现端倪。缅甸民族主义者掌握的军事力量,英国对印度人民的承诺,增加了历史走向的变数。英国固然赢得了军事胜利,但是在缅甸和印度的直接殖民统治似乎走到了尽头。战争不仅是政治的延续,还会对政治的未来走向产生深刻影响。

上一篇:中国文学简史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秦腔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