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空需要补上死亡教育这一课!
《死亡课》读后感(四):社会性课题
2011年4月《西藏生死书》正式解禁出版,因为隶属于**题材,出版公司基本上没有做任何大型的宣传,但是销售却一路飙升,与此书能够抚慰很多人面对死亡时的恐慌不无关系。
就世界人口来说,当下之中国无信仰人群(迷信另当别论)的比例算得上是名列前茅的。纵观世界各地的宗教和信仰,最终极的问题就是解惑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而在这一来一去之间,又可以做些什么。于是,对于没有信仰之人,出生代表过去或许可以不予以考虑,死亡代表未来必将亲历的结果,迷惑,忧虑,惶恐等心态是源自不知道生命终结之后是另一种开始,抑或是就此消亡。因此,《西藏生死书》这样一本教人生时即可坦然面对死亡,净化心灵的作品,自然为浮躁时代里盲目而无所依的人群带来了重要的安抚。虽然它并不是那种强烈地宗教灌输作品,但是不可否认,它依然是一本以信仰为蓝本的生死启示录。
比起《西藏生死书》,这本名为《死亡课》的美国著作,却只是把宗教信仰纳入其中,作为整个课题的一部分,来研究,呈现整个人类死亡可能涉及的方方面面。换句话说,《死亡课》实际上是一本关于社会死亡学的作品。
或许一提及死亡,多数人都要心生忌讳的,即便如今算是极为开放的时代,可是死亡依然是一件让人极力回避,不敢直面的事情。这一方面我亦然有感。可能很多人可以肆无忌惮的直面恐怖电影里的死亡,甚至兴趣盎然的阅读推理作品里的谋杀,又或者面对社会新闻中种种灾祸也可以冷眼旁观,惟有切实的发生在自己的周边,才会产生真正的心悸,持续性的伤痛,和难以抹灭的创伤,此时只剩下避而不谈的孤僻,因为任何事外之人也不可能真切的体会当事人的心情。自然,任何人尚且不用忧虑的时候要远离,不得不经历的时候更希望忘却,这不是一个好的话题,但是这是人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即我们最终要行向何方。
《死亡课》不是一本教人寻找信仰的书,更多的是让人懂得理性与勇气。它也不是在你抑郁或者迷茫时的一颗灵丹妙药,而是带理智的你领悟人生最真实的一面。把生命看作一种社会性地存在,一种可以被解析的流逝,它不只是个体,更是集体的共通。
如果说《西藏生死书》是感性的,那么《死亡课》就是绝对的理性,两者最终的目的都是使人们坦然的面对自己的生死,平和安详的接受亲人的离去,都是为死亡里的未知寻一片宁静,为短暂的人生多一些预留,以便能够让人以更开阔的胸怀去对待生命的必然。
《死亡课》读后感(五):生死之间,学会珍惜
生死之间,学会珍惜
评《死亡课》
每个人都有生命终结的一天,那就是死;因此有人说,人从出生开始,便被判定了死刑,只是缓期执行的时间问题。每个人看待死亡的角度不同,得到的观点和结论也不一样。有的人认为终有一死,便可把生命看淡,一生之中随遇而安;有的人认为因为生命有了期限,于是便抓紧时间去体验生活,发挥生命的潜力。《死亡课》搜集了人们对死亡、临终的观点,教我们如何在生死之间珍惜我们的生命和时间,教我们更客观地看待死亡。
在《死亡课》中,我们接受了关于死亡的教育:包括死亡的定义、濒临死亡的状态和对于他们死亡的感觉(特别是亲人),一些人对于死亡的看法、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的行为以及持有的关于死亡的信仰。死亡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认知、情感、行为和价值观,在叙述各种观点的同时,书中还辅助提供了各种关于死亡的事例,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提供了美国关于死亡的成因、形式等方面的各种数据,为我们了解死亡的社会成因提供了佐证。比如说不同种族和性别方面对死亡的不一样看法,因为社会环境和生存问题的不同,死亡的数据也大有区别。
蒙田说:哲学,就是教我们学会死。面对死亡,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信仰,《死亡课》里的种种看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待死亡、珍惜生命。就像接受一些死亡的智慧,如赛内卡说:生命,如你所知,不比总是匆匆。我们不知为了活着,更是为了活得好。所以,有智慧的人知道自己该如何生活,而不是将就着活命。生命在于质量,而不在于长短。如果他遇到挫折,心灵得不到安宁,他就放开自我。无论他是主动要求终结还是必须接受死亡,无论来得快还是慢,对他来所都无所谓。死得早晚不代表任何事情,死得值得才是重点。死得其所也算是对糟糕生活的逃离。
上一篇:王小波全集 第一卷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大时代的边上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