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好城市》读后感10篇(4)

  在书中随处可见的,不仅仅有廖桂贤女士对城市系统中诸多细节的关切,更有着永不止息地基于台湾某些现状所作出的反思。只是,这样的反思,大多止步于理念的层面。想必廖女士亦深知别处的经验不可轻易直接复制,故而在提出和论证理念之后并没有给出实践和政策层面的相关建议。虽则从内容结构的完整性上看可算得上是一种遗憾,但却也足以体现出廖女士作为一名学者的自知。

  然而,作为一名读者,在读的同时,在随着廖女士的文字游历的同时,同样不免结合国内的现状有着诸多联想。而其中,最大的感慨,或许还是在于:任何一个城市改造(重新规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都离不开各种社会机构之间的诚意合作,都需要关涉某种利益的让渡,都基于某种共识的达成(参见书中西雅图奥林匹克雕塑公园的案例)。这既从另一层面印证了城市的系统特质,却也彰显了城市改造实施中可以想见的巨大难度;日本的经验则告诉我们,在城市中民间团体与政府进行博弈之能力完全缺失的境况下,成功的城市改造与复兴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参见《再造魅力故乡》) ,何况在大陆,连民间团体的存在本身都是一个问题。如果说上述论调给出的现状显得过于悲观的话,那么也许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学着廖桂贤女士那样,用纸和笔一一写下自己曾游历过的好城市,好以城为鉴。

  《遇见好城市》读后感(五):城市的未来游走于理想和现实之间

  去年各大城市发生大规模内涝期间,在一个有关治理城市内涝的科普讲座上,某专家推荐了这本书。没过多久便买来一看究竟。原来有关治理城市内涝只是本书诸多内容的一部分。这本书几乎囊括了城市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从空间规划到基础设施改造,从绿色出行到环保生活理念。作者像写游记一般记录自己对城市的所思所感,从城市可持续的物质空间塑造到绿色健康生活精神内涵的倡导。文笔颇为顺畅且耐读,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写作能力无关乎天分,而是思考习惯的问题。

  翻看作者的简历才知道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地景建筑硕士;获得美国绿建协会的认证;旅居西雅图时专精绿建与可持续设计。

  简单提取经历的关键词:地景学,绿建,旅居西雅图,你就会发现,这本书也是作者丰富经历与思考的积淀之作。

  一、先从都市排水说起

  1、雨、水灾与现代都市排水系统排水

  雨水径流携带了街道上大量的污染及垃圾。雨污分流,但雨水量过大,下水道无法输送所有污水,污水就会通过溢流管流向河流。造成更大污染。

  2、街道排水新革命

  (1)中央集中排水改成分布式排水

  (2)自然排水法,通过径流引导将雨水引入路边“生态草沟”区域,发挥地表蓄水及过滤自净能力。

  自然排水法不同于传统排水法,不着重于事后排水,而是在源头通过,各种较少径流的机会来进行过程控制,减少或者缓解突然增大的雨水径流,这种排水法并非单一的系统工程。与此同时自然排水一来可以复育出一些生态草沟,扩充都市的绿意。还能有机会补充城市日益枯竭的地下水。屋顶雨水收集也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让居民的生活更加绿色环保。

  当然在机动车较少的人行道上设置透水铺面也是国际通行的排水做法,以减少城市中无法透水的铺面,减少径流压力。这就设计到透水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了。

  3、自然排水案例

  (1)西雅图Seastreet自然风格排水设计

  (2)波特兰 第十二大道自然排水系统(SW12thAvenueGreenStreetProject)

  ,街道没有被彻底改造,二十将人行道绿地由上凸改成下凹,形成“径流栽植区”,作者认为这样的街道改造工程既能提升都市自然排水能力还能提供就业机会,实乃一举两得的大好事。(有点类似灾后重建政府补贴当地居民协力造屋的方式)

  (3)瑞典马尔摩,Bo01,通过一连串兼具设计感的开放水渠,湿地水塘组成公共绿地,同时不只是一套排水系统,也成了一个种群丰富的生物栖息地。

  二、不与河争地

  近年来全球各地都有水患,专家通过研究发现对土地及河流的不当管理和使用等“人为”因素,才是造成水患加剧的原因,而且一连串大规模的水灾也直接反映了工程治水的不管用。虽然河川泛滥是造成沿河地区水患的主要原因,但河川泛滥的本身并不是灾害,而是河川自然现象的一环,也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机制。

上一篇: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我和你的笑忘书》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