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腓得烈克说的清真寺则是在他发表宣言126年后才初告落成。而土耳其人在这片土地上也并未受到过真正的欢迎和尊重,直到二次大战之后,由于劳动力匮乏,德国从土耳其、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招募劳工,于1961年两国政府签署劳动力招聘协议,首批7000名土耳其劳工乘专列抵达慕尼黑,后来,本限两年内劳工归国的条例也得到了放松,更多的土耳其工人与家属随即前往,在德国形成了土耳其人社区,因此也就有了这一间土耳其浴室,那时它还没叫作Intersoup。但时至今日,在德国的土耳其移民依然面临着身份认同的障碍。
对于腓得烈克二世的故事,由于和平政变而流亡在外的格鲁吉亚人安东持好战派的意见,认为和平对于君主只是伪善,而他认为自身的流亡来自于人民的放逐,他绝不会书生意气地维持表面的和平。
父母都曾是游击队员、父亲甚至为此丧生丛林中的、提倡革命与民主的左派分子卡洛斯则认为,尽管腓得烈克二世提出宗教自由却并未将其真正实现,这种无法得到实践的政治理想只能称为政治文宣。
尼诺的父亲来自纳米比亚,流亡到日本,与日本女人结婚而获得国籍,在红灯区当保镖,混血让尼诺变成了一个“脏孩子”,无法被本土包容,因此来到国外,在Intersoup当服务生,获取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在他心里的疑问是:当目睹了自己的好友被处决而陷入噩梦后,究竟腓得烈克二世是怎样走出这份技艺,而成就了和平统治的事业。
其中还插入了一位华裔博士的感想,根据一点线索,他或许来自于台湾,他的想法是:对于在父权阴影下成长起来的儿子,只有父亲死后,儿子才能真正实现其人生价值。
对我来说,这个故事长得简直像一篇国际政治学的课文。而其设置的巧妙点就在于,每个不同国籍不同身份的人,对待同一个历史事件的看法都是从自身角度出发的。单纯对这个历史故事之判断,就很微妙地区分了左派与右派,个体与掌权者,和平主义与好战派,以及他们各自的关注点:被“和平”政变驱逐出境的格鲁吉亚人,自然而然地视表面的和平宣言为伪善;而直接参与到革命行为、甚至为此直接流血牺牲的民主分子,认为没有付诸实践的政治宣言只是苍白口号,一直笼罩在更大的政权阴影下的小岛,认为儿子需要反老子;丧失地位和身份的脏孩子,则关心另一个孩子(尽管他是王子,好比王子与贫儿),是如何直面人生的阴霾,之后走出了痛苦的悲剧而实现了人民和己身的幸福。
但何曼庄笔锋一转,她写道,她想说的重点并不在之前提到的任何一个人身上,甚至也不在Intersoup,不于在这些权贵和贫民的私生子,她的重点,在于“那些土耳其人”。本书的前言中,曾经提到一个塞尔维亚人,安娜,是何曼庄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同学,她的第一句自我介绍就是:“我来自塞尔维亚,但我是好人,真的。”伴随这句的,还有一个苦笑。对于塞尔维亚背负的这种压力,让一个国民要到处跟别人说自己是好人的压力,到底是怎样的。面对默默抽烟的安娜,何曼庄总是让自己再多想一点,每次这样做,她似乎离远方的战争就更近一点。
尽管我对国际政治一无所知,当我读到这篇Intersoup的时候,在诸多复杂的国家、民族名称的背后,我还是感觉到了什么,所以之后又一读再读,当终于能写下这篇书评时,也是觉得若有所悟的时候。大概从遭遇9•11那天起,通过一遍遍追问:“战争真的开始了吗?”何曼庄方始觉知,那曾经是远方的战争,已经近在眼前,尽管“她什么也没看见,但是战争一直在进行着。”那是在这故事中每一个参与者的身上,在他们的国家里进行的,那是无论身处和平还是战乱,无论强大或弱小的任何一个个体都无法避免的。而这样弱小的个体,在主流舆论的攻击下,在单一道德的标准下,都有被面具化、恐怖化的可能性。而即使是MS—13的帮派分子,亦有自己的痛与失。对于安娜迫不得已的自我介绍,何曼庄给出了自己的回应:“任何人,在变成一个坏人之前,都还是一个好人。
坐在Intersoup的清凉平台边,听着不同背景的人对相同的故事发表意见,何曼庄想到的却是建造这座建筑物的人,他们在这个为之奉献了劳力的国家里,却得不到适当的尊重与对待,就像在本篇中也写到:“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另外一场战争,默默地又开始了。”对于弱者来说,磨难还没有结束,那是被腓得烈克二世称为“那些土耳其人”的故事,也可能是我们身边任意被边缘化人群的故事,重点是,我们是否知道战争已经开始,战争一直在进行着。
上一篇:《寻味日本》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我在岁月里等你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