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与吾民的读后感10篇(7)

  (无意否认辛亥革命,然而它更像一剂猛药,能将昏昏欲睡的国家和民族刺激以苏醒,醒来后却不得不面临更加强烈的**)。

  关注当下不注来生也是国人的一大特点。大多宗教都营造出一个“美好的死后生活”来给予信徒们以心理安慰,使他们的关注点离开了当下。而早在耶稣诞生几百年前,中国的孔子及其继承人就已打造出一种满足中国人心理需求的“儒教”,在此之前,老子也阐释了“以柔克刚”的道家思想,战国后期的韩非子又集中阐述了“法家”思想,三者借助中庸之道这一催化剂,经过“化学反应”生成了大一统这一“化合物”。

  显然,中国人的信仰大多集中于当下,不管是孔孟还是老庄抑或韩非,他们自身及学说都着眼于眼前的事物,此种思想熏陶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等到佛教趁虚而入进入中国市场时,留给它的市场份额仍不算太多,但至少补上了最后的空缺。

  作为一个文学家,林语堂对于文学与政治革命的关系进行了十分精彩的论述,并做了一个简易的中国文学史,这也是整部书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同时,他对中国人的艺术、娱乐、饮食传统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又能了解到他还是一个生活家。而由于受到时代局限,他对妇女的传统观念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依旧认同传统理想的“贤妻良母”,同时对于妇女解放呈观望态度,在妇女婚姻地位和“**与妾”的方面有其新意所在。

  不细究的话,中华民族的德行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心灵战胜物质。”我辈对于心灵上的追求总是大于物质上的需求,即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那些大老板往往也是那些最信奉神灵的人。而本书最出彩的部分则在于“国人之德行”那部分。

  圆熟、忍耐、无可无不可、老滑俏皮、和平、知足、幽默、保守性。林语堂将读者引到了河边,犹如导游一般向他们介绍水中的景象。于是我们惊奇地发现:那不就是我吗?

  谨慎细心地观察,入木三分地刻画,一方面宣示着中华民族与它子民的伟大,另一方面又警醒其正视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没有一个民族是无可挑剔的,正如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

  镜子的作用是什么?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正视自己不足的空间。

  《吾国与吾民》就是这么一面镜子。

  《吾国与吾民》读后感(十):不囿于过去,却适于将来

  不囿于过去,却适于将来

  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东西方的文化、观念、制度在激烈的碰撞。皇帝制早已废除,实际的共和又尚未建立;新文化运动后的二十年,复古思潮兴起。而此时,一边是国内军阀混战、烽火连天,一边是日益紧张的华北局势、民族危机。曾在荒野中一路奋战而从未被打败的这个民族,也不得不陷入无边无际的恐慌之中。一大批成长在传统教育下而普遍又有着留学欧美背景的知识分子迫切的想要弄明白——我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民族?我们有着怎样的文明和陋习?我们从哪里来?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到哪里去?

  这样一本著述,需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以局内和局外人的眼光看待这个在衰落中的民族,没有对她历史过分的夸赞,没有对她处境过分的悲观,而是以“真诚之批评态度,配合以精密之鉴定眼光,用心灵来观察,用精神来思虑,心灵与精神,合而为一”的境界梳理我们的性格,思想,精神,文化,昭示我们的过去和将来。

  1934年春、夏、秋三季,林语堂寓居庐山牯岭,写出了他在英语世界的成名作——《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此书于第二年九月在美国出版,到年底时已再版了七次,随后译成多种语言在欧洲出版。赛珍珠(Pearl Buck)为之作序,盛赞此书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普遍认为,这本书让西方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了何为“中国文明”,可它绝不仅仅是一本向外国人介绍中国人的书,林语堂先生对祖国的爱之深、责之切之心浮然纸上,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

  “我堪能坦白地直陈一切,因为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我堪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挠纷扰,因为我未尝放弃我的希望。中国乃伟大过她的微渺的国家,无须乎他们的粉饰。她将调整自己,一如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

  林语堂先生说“说不定我也同样爱我的国家”,实则是谦虚了。直接呈现这个国家的困挠纷扰和民族的陋习,必会引来许多“爱国主义者”的攻击,他早已料到,也早已打算欣然承受,因为他心中眼中的祖国,确确实实,就是如此。

上一篇:归桐读后感10篇 下一篇:饥饿游戏3:嘲笑鸟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