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与吾民的读后感10篇(8)

  二

  林语堂先生的表达从容而优美,而又幽默十足,黄嘉德先生的半文言翻译流畅而有韵味,使人读来十分**。可越读我也越感到困惑——同样对国民性有着深刻的剖析,同样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反省,鲁迅和林语堂的观点本身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分歧呀,可联想到他们之间的决裂和针锋相对,不由得唏嘘。鲁迅“一个也不饶恕”和林语堂“忠恕之道”之间的性格和文学取向之间巨大反差,或是能解释两人的反目吧。

  在看书的前两章时,我脑海中浮现的一个个形象,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阿Q,也是孔乙己。可不论是鲁迅《阿Q正传》、《祝福》还是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都一针见血的点出中国人性格中的消极、怯懦、老奸巨猾。书中,林语堂先生将之总结为“忍耐、无可无不可、老猾俏皮”的德行,而这些德行实为恶行,而非美德。

  三大恶劣德行——忍耐、无可无不可、老猾俏皮——生长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但也反向塑造了这个社会和民族的品格。古老而源远的中国文化里似有一种崇尚和平和妥协的因子,而缺乏进取和争强好胜的特质,加之长久专制和家族制度的影响,使得人们表现出对恶劣环境和政治的超乎想象的忍耐力。我们在历史上对暴君、虐政、苛捐杂税、无政府等等“难以忍受”的悲惨境地,却都表现出令人惊讶的“忍耐”,人们似乎有一种超乎宗教的宿命安排感,默认了自己的时代就是这样的。尽管在今天,帝制已推翻百余年后,家族制度在悄然解构,这种忍耐的品质却依然深深影响着许多中国人。我犹记得自己小时去同学家玩,她爷爷装裱的字画中,最显眼的便是那个大写的“忍”字。今天,我依稀觉得,中国人崇尚的这种忍耐,并非道德层面上的“退让”,即退一步海阔天空,而更似一种策略,即“小不忍则乱大谋”,其背后,是有别的目的的。

  当我读到“无可无不可”这一节时,触动颇深,因为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可以说是进步甚微甚至一点没变。此种冷漠而消极的“少管闲事”之态度,淋漓尽致的体现在近几年许多热点新闻之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小悦悦事件”。无可无不可的德行,大多是由于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无法得到法律的保障,缺乏法律的监督和规范,因此,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则是这种社会中最为稳妥和安全的应对方式,对公共事务的漠然视之,其实是明哲保身的良方。法律在我们今天这个是社会,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东西,它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法治实践,人们在十年浩劫之后开始重建坍塌的秩序。可在我目所能及的范围里,今天,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仍然受到来自公权力的侵害,我们真的建立起了秩序之上的正义吗?恐怕并非如此。个人认为,当今社会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道德滑坡”现象,背后有其复杂的制度因素。

  再谈到老猾俏皮这一中国人的特性,林语堂先生是这样写的:

  “老猾者(old rogue)经历了许多人生的况味,出现实利、冷漠的行为,对进步抱持怀疑态度。他们给你圆滑而和悦的脾气。……老猾是中国最高智能的结晶,其弊病是限制理想主义(idealism)和行为,粉碎一切革新的愿望和嘲笑人类的一切努力。”

  这种圆熟之后的性格特征,往往不会出现在年轻的少年人身上,它冷淡而实利,来源于道家的人生观。我们常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负一子而胜全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等的俗语,都是出自同一种根源的态度,即应付人生,以至圆熟的最高境界——讥笑进取,限制革新。道家哲学在实际上和理论上都是一种俏皮圆滑的冷淡,是一种深奥而腐败的怀疑主义,它质疑人类文明的一切制度、法律、政府、婚姻等存在之必要性,又对理想主义抱有那么些不信心。

  百年之后,当我们回过头去看看时,不难发现,我们中国人的性格,其实并未有多大改变。

  三

  “知足常乐”是传统中国人最重要的性格特征之一,这并非消极地乞求快乐,而是一种乐天主义的田园思想。在欲求层面上,现代物质丰富的生活并不使得中国人像西方人那样狂热,而一点点趣事,都能使他们发自内心的**,林语堂先生是如此描写的:

  “一个强烈的决心,以摄取人生至善至美;一股殷热的欲望,以享乐一身之所有,但倘令命该无福可享,则亦不怨天尤人。“这是中国人“知足”的精义。

上一篇:归桐读后感10篇 下一篇:饥饿游戏3:嘲笑鸟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