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赫》读后感(五):润物细无声——读《论巴赫》
读法以我管见,国内翻译出版煌煌八百页的音乐家传记应该尚属首次。从前的如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这样的音乐家传记,对照本书的体量都只能算是些小册子。印象中,典型的音乐家传记通常会以音乐家的生平为纲要,其间穿插各种作品。而这本《论巴赫》由于成书的复杂,还是一本非典型的音乐家传记。所以这本书怎么读,也是可以讲究一二的。这里我分享几种读法。
第一种读法是听《天才巴赫》读书会的时候,本书译者陈广琛先生建议的读法。陈先生从本书的成书角度出发,建议读者可以把书分成两部分去读,第一部分是可以单独地从第十九章,从美学方面分析巴赫的部**始读,然后阅读施韦泽分析康塔塔的章节(按照本书的写作过程,第十九章的美学部**始到后面大量的康塔塔分析都是在最早的法语版就有的部分,而其他的部分是在德语以及英语版里增加的,详细可见本书版本说明以及译序)。第二部分就是可以把这本书当成一个工具书来读,因为本书内容非常全面,如六点图书讲"关于音乐伟人巴赫,你想知道的都在这本书里了!!"虽然略有夸张,但是总体上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而第二种读法其实和第一种基本相似。在《施韦泽与巴赫:谈音乐中的文化、技术与人道主义》的读书会中,孙国忠教授建议读者可以慢慢读本书,不必一次读完,可以听到巴赫的什么音乐,然后就看哪里。也强调了本书的工具书性质,而且强调读这本巨著不必一蹴而就。(也有可能是杨燕迪教授讲的,记忆有些模糊)
第三种读法当然是最常见的读法,就是从头开始看。因为本书虽然结构有些特殊,但是总体读起来是符合逻辑的(毕竟德语版和英语版就是这个体例)。如一开始的六章都是讲社会宗教背景、音乐传承,说明了巴赫作品的源头。而从第七章开始到十二章,则是巴赫家族以及他本人的生平介绍。从十三章开始到第十八章是分析巴赫的各种器乐。而之后的章节应该就是本书最早写的部分,美学及康塔塔的分析。
我觉得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结合三种方法来研读本书。我相信这本世纪经典肯定值得读者一次又一次翻阅。
美学与康塔塔这一部分章节应该是本书最难的一部分。但是也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古典音乐的外行,平时听巴赫最多的是如《十二平均律》以及《勃兰登堡协奏曲》这样的器乐作品。我以前胡乱找几首康塔塔一听,歌声绵长,也不知道在唱什么,听一会儿颇让人有昏昏欲睡之感。之后对于这种宗教的声乐作品也就望而却步了。最多听像《马太受难曲》这样有名的声乐。
看了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康塔塔不是那么听的。而且原来不止我这样的外行对康塔塔懵逼,就连施韦泽的老师魏多尔这样的管风琴大师也对康塔塔疑惑重重。也真是因为这个因缘才有了本书。那么康塔塔应该怎么听呢?施韦泽告诉我们歌词很重要。书中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巴赫的曲子和歌词的对应关系,比如下行的动机表现了遗体下葬、温柔向上行进的动机又表现了"使卑微的人升高"这样的话,其他如十字架、鞭子、白云等歌词。均有所对。了解了这些,理论上我好像恍然大悟。原来之前听不懂康塔塔是由于不懂歌词呐。但是实际上对于我来说,理性的认识好像改变不了什么。首先因为我只听听唱片,手头没有谱子。没有谱子和歌词,当然听不出所以然了。这个问题倒是可以解决,像骑熊士就出版了《巴赫”康塔塔,众颂歌与经文歌全集19卷研习总谱》,当然有巴赫协会组织出版的《巴赫作品全集》自然更妙。
骑熊士巴赫”康塔塔,众颂歌与经文歌全集19卷研习总谱那么即使手头拿到了谱子,对于大部分中国读者来说,还是困难重重。因为巴赫的歌词基本都是用德文写的,所以我们拿着进口的谱子,却是看不懂德文。当然,这也有解决方案,要么狠下心学习德语,要么读者本身会英语,可以参考一本叫《The Cantats of J·S·Bach》的英德歌词对照书。
《The Cantats of J·S·Bach》书影原本以为这两个技术上的问题磕磕碰碰解决了,就可以打开巴赫康塔塔宝库的大门了,然而施韦泽在书中又泼了一盆冷水。因为书中这样提到:
巴赫属于那种罕见的并不发展,而始终保持在很高境界的天才。几乎可以说,他的康塔塔构成了一个封闭的体系,最后一首与第一首相似(这里的第一首,从他采用新风格算起)。只看巴赫个别康塔塔的分句标记,是不可能领会到其重要性和其中包含的意义的。要读懂它们,必须对大量作品进行研究;上一篇: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2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大家都有病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