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三步走》读后感10篇(2)

  《中国改革三步走》读后感(三):民主产生于政治体制的不断改革

  国家制度,国家建设,国家的国际关系等等,这些话题离一个学计算机的工科男似乎有点遥远,我个人平时最关心的是国际关系,并且一向比较反感又红又专的话题和其衍生出来的八股文章。但是,最近发觉其实大学的相关课本,以及年轻一代老师讲课的观点,都在逐渐的客观化。所以决定从根本上关注一下我们国家的政治发展。人最初敬仰天地万物、敬畏神灵,最终还是回归到去认识自己的灵魂,认识自己的肉体。政治体制可不就是一个国家的骨骼和部分灵魂?于是我翻来刘老师推荐的郑永年先生的这本《中国改革三步走》。书中对于中国的改革路线给予了明朗的分析,并且给出了结构化系统化的说明,至今脑海里仍然漂浮着那两个大字:设计。改革之路可能真的是抽象的,充满设计感的3D模型。

  我将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政治体制改革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最终民主四个部分介绍我的看法。

  1980年邓小平的一篇纲领性文献,《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正式拉开了当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序幕。在此之前,党政职能是紧耦合的,这使得党的权利高度集中,对于整个国家的制度建设、文明建设都是不利的。邓小平认为党的领导主要放在政治、组织和思想上,切忌事无巨细。政治学的理论也认为政府的职能其实相当于一个有利益代表的盈利机构,在我国,这个利益代表的群体就是国民。所以邓小平凭借其对政治文明发展的深刻洞察,强调党政分离,并从根本上落实了这一点。党政分家也将党的建设和政府建设分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两个子目标,在后面的中全会上,我们陆续见到党建强调依法执政、科学执政等这样的思想观念。而政府机构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历史遗漏问题,显得臃肿庞大、效率低下,这与改革的步伐不相吻合,所以当时政府机构被大规模精简,不同机关的职能定位也逐步精确。但是政府其本身的盈利性质决定了其改革必然要与经济建设联系起来,改革开放到现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政府管理职能的缺陷不断暴露,这引起了一些地方建设的冲突以及社会矛盾的加深,但同时也促进了政府机构的不断改革。以我们县城为例,小时候感觉牵扯到政府办手续,大家都是内心抵触的,因为政府机关踢皮球服务态度又极其差,但是这几年,再去政府机关办事情,不管态度如何,效率是上来了。十八大也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可见这两者的牵制关系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持久性。

  我们走了29多年的政治体制改革的路线,在这中间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气象幡然一新,但是背后还依然隐藏着贫富差距大、地区差异大、人民公民意识薄弱等问题,所以我们不禁要问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如果你的反应时间仅限于一秒,一定会告诉我“共产主义”。在数学中我们有把一种可以经过有限运算求出来但是有限运算空间非常巨大的问题称之为NP-hard,对于每一步都有各种可能走向的问题,达到最优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共产主义最终也是只是个愿景。我个人觉得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优质民主,当一个国家真正开始考虑民主这个问题时,说明他的国民的公民意识已经作为一个普遍的社会意识而存在了,这种普遍意识在我们国家目前是不存在的,但是探索民主之路仍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及目标。郑先生在文中提到中国的改革是先走经济再走政治,所以中国的政治改革是滞后的,西方很多学者从权力分立的角度来看中国政治体制,认为我们还在政治年龄的青春期。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家的国情以及我们的发展道路没有一个固定的范本和模式,没有先验知识,所以我们的政治改革必然也是一个探索性的艰难任务,但是核心还是党和政府要如何把的公民意识与自己的行政权利结合起来,这真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相当于我们要求一个问题的近似最优解,那么它所遵循的原则就是控制近似程度的一系列参数,比如党政职能进一步**、政府机构深化改革、权利下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经济发展的改革等等,同时在时空维度上控制这么多参数去解决一个问题本身也是NP-hard问题,所以我才觉得改革之路真的是一条抽象的3d建模的大工程,充满设计感的大工程,希望我们的领导人能够坚持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和洞察,将这个模型打造好。

上一篇:《酒局》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十字军的故事(全四册)》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