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我眷村的兄弟们读后感10篇(4)

  但是大人口中的故乡在孩子们眼中已是虚像,相比彼时当地贫穷的土著伙伴们,故乡对他们的意义却是比阿里山更高的山、比眷村房屋更宽阔的院宅、父辈在仓促中没来得及带来岛上的数不清的黄金……但是故乡为何物,在父辈梦中萦绕的老屋和坟落从不曾让他们真正见到过。有些愚钝的父亲被问起河往西流,河面上的叶子会往哪流。「河水多半都是朝东流的。」他回答说。

  继父的回答弄得年幼的他一个人莫名其妙地继续做功课,继父愚慢的行为也在日后渐渐筑起了高高厚厚的墙,成为了《天之夕颜》里他孤独的原因之一。朱天心细腻的心理描写几乎就要把每次的孤独细细揉碎了,再铺在铁板上缓缓地烤,气味蒸腾起来,钻进每一处孔隙。套用文中的一句话,就是让人饱饱地呼吸着,感觉在活着。

  每个孤独的人都在筑墙,或者被圈在无数座交错的墙里面,出口难觅。但是他们也能生生凿出一个孔,让外面弥散的晨霭和星光透进来,端照着心上的种子,让它冒出芽来。于是他们慷慨赴义般的去爱别人,让人想抓住那不可废弃的感觉,抓住了再说,唯恐它们跑掉了。

  但是朱天心又让他们生病了,至少有三个故事里的人因为疾病去世,更多的人则继续在孤独。朱天心讲述的多是城市生活,也多是游离在城市的年轻人,学生或是陪酒女。他们年轻,在家庭生活遭遇或大或小的误解或是不幸,遇见了爱情,却往往难逃离别甚至是死别。《时移事往》里的我等了爱波那么久,从年少时幻想进入她的身体,到最后为她亲手进行堕胎手术、接生、癌症手术、尸体解剖,四次亲手探到她身体内的最深处,却惊觉自己并没有真正触**过她的灵魂深处,没有真正地读懂过她。

  朱天心似乎总是让未来稍微有了亮色,就又匆匆夺去了它,让那些渴望把孔隙凿得更大一点,以期阳光和雨露一并渗进心里去的人遭遇干旱,把他们心上的纹路雕刻得更深一些,更疼一些,更绝望一些。然后就停止了,留下一颗蔓延了癌细胞的木头色的心脏,变成全文的句点,留在枯荒贫芜的一页纸上。

  可是眷村,朱天心在二〇一一年的新版自序里说——我以为是因为它已死透了(一九四九年来台的父辈急速凋零、不死即病,下一代下下代,不走的、走不了的,与在地人在「公民」意义上已无异),它再没有想象和描述中的有影响力和可怕,它仿佛被放在博物馆里的绝种动物,观者可安全无虞放胆欣赏戏耍它曾经的尖齿利爪。

  在《百年孤独》里,乌苏拉柔中有刚地顶了她丈夫一句:「假如一定要我死了你们才肯留下,那我就去死。」眷村的坟冢正在曾经的异乡一座座堆筑起来,像是人类每一次迁徙的起点,在一代代的更迭中把异乡变成故乡。但起点总是在历史的节点上的,记忆也总是必须有的,朱天心给这像是速朽的起点刻上了血肉,而它们也就永远那么鲜活生动了。

  ————————————————————————

  *注:

  亦有参考吕正惠所著《战后台湾文学经验》。

  《想我眷村的兄弟们》读后感(七):历史遗存是一面镜子

  历史总是太容易坍塌和崩溃,它要么是侥幸逃过战争炮火的故宫,要么是惨遭愚蠢焚烧的阿房宫,又或者可能是神秘消失的巴比伦,总之,对历史保持敬畏的最好方式就是修护遗存、捡拾记忆。眷村人所做的,便是对于共有往事的保护,以及对个体自我的尊重。1990年这部小说诞生之时,台湾集体外省人在政治派系争斗的罅隙中生存十分艰难,因此,她自觉日后的所有关于眷村文化纪念或描述的书写都显得过于甜美和钝厚,不如她当日这部作品张嚣尖锐,展现的尽是眷村人“负伤哀嚎的困兽身影”。朱天心把眷村人称作“兄弟”,一方面在于她自身也是眷村子弟,一方面在于她不愿一代代人成为历史上“在场的缺席者”,否则,当时日飞逝,人们对于历史的追忆便只能落得“刻舟求剑”式的下场——一切方法都在,可一切却斑驳了——就如同其胞姐朱天文在《荒人手记》中所说:“我终于了悟,过去我渴望能亲屣之地,那魂牵梦萦的所在,根本就没有实际存在过。那不可企求之地,从来就只活在文字之中的啊。”

  可是,文字再盛,都未能尽言人之心中所思所想,更何况,眷村不是一个人的生存聚落和情感宝库。对于我们这些隔海遥望的人来说,她是我们大文化的变种和异体,总有似曾相识之感;对于曾久居这里的人来说,她又是收藏生命记忆的容器。因此,对于两岸的民众们来说,这是无法绕开的公共话题。这其中包含着人们共同的朴素的感情。我相信,当眷村人告别眷村,住进高楼大厦中的“国宅”,这与我们背井离乡,流落到异地他乡讨生活,努力打拼的情景并无二致。

上一篇:《遇见》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多宝不是鱼》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