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兄弟读后感10篇(4)

  他们选择了独享的自由方式。在打破水表,自主发电,拒用煤气,将房间所有的百叶窗拉下之后,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宣战了。多克托罗始终用宏大的战争背景渲染着兄弟俩的一意孤行,形成极大的反差,一战、二战、朝鲜战争和越战,这个国家一直在参战,谁还在乎这对盲人和神经病!兰利说,我们是异类。

  霍默细腻**,兰利偏执睿智。在多克托罗的笔下,他们向我们展示了一场独特的行为艺术。我们想象不到多克托罗如何将盲人的世界把握得如此准确,霍默对于声音、气味、感触有着惊人的洞察能力,让人感觉不到盲人的缺陷。相反地,兰利对霍默说:“你的视角是无尽的,眼界是无限的。”

  我们与霍默和兰利站在世界的两极。在被切断电源之后,霍默说:我们解放了。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得说:我们沦陷了。

  《纽约兄弟》读后感(八):兄弟一生,美国一世

  评论E.L.多克托罗的《纽约兄弟》其实是有点儿难度的。因为这本仅仅只有200多页、不足12万字的小说,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用一对纽约兄弟一生的故事描述了二十世纪的美国历史。而小说所涉及的时间跨度,不仅与威廉·曼彻斯特的那本《光荣与梦想》有所重合,而且还要上溯到一战。从某种意义上说,《纽约兄弟》可以与《光荣与梦想》配套而读。

  如果说多克托罗之前的《雷格泰姆音乐》和《大进军》属于断代史,那么,《纽约兄弟》则是一部编年史。在这个美国故事中,兰利和霍默这对兄弟不仅见证了二十世纪的美国历史,也证明了历史如何反作用于人,尤其是普通人。而故事的主要发生地——纽约第五大道的大宅,从开始的富丽堂皇到最后的破败不堪,在某种程度上隐喻了美国这个国家的走向。这部小说完成于2009年,这一时间点恰恰是金融风暴到来并席卷美国的当口儿。所以,我不能不把这座大宅与美利坚联系起来,虽然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多克托罗的本意。

  小说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来自兄弟中的盲人弟弟霍默。这其实是一个令人多少感到有些意外的角度,但细想下来,这其实又是一个极为合理的角度。《纽约兄弟》实际上是著名的科里尔兄弟的一次再叙述。所谓“科里尔兄弟”,就是心理学上“强迫性囤积症”患者的典型案例,在多克托罗这里,哥哥兰利囤积的是“物”,弟弟霍默则囤积“记忆”。所以,叙述者当然是囤积记忆的霍默。而这位盲人叙述者的角度,其实又给我们提出了更为深刻的问题,亦即对于历史和将要变成历史的现实来说,我们又何尝不是瞎子呢?虽然我们读过的历史书汗牛充栋,虽然我们就活在将要变成历史的现实之中,但谁又敢保证我们洞彻了历史、了解了现实呢?在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其实无非是囤积而已。

  《纽约兄弟》有一种“闲坐说玄宗”的从容,但更为深刻的是,这种从容是白头宫女式的从容,因此满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忧伤。而那座曾经富丽堂皇的大宅,在盲人霍默叙述的当下,又恰恰是一座容颜不再的“寂寥古行宫”;而纽约、美国甚至这个世界,正在这座大宅之外依照自己的规律变迁,虽然盲人霍默感觉得到这种变迁,但这种感觉也只能是“宫花寂寞红”的无奈与苍凉。

  然而,多克托罗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忧伤、无奈与苍凉隐藏在霍默从容的叙述当中,甚至不惜使用一些幽默甚至是滑稽的因素来掩盖这些情绪,直到结尾处才突然揭盅,让巨大的悲伤、恐惧和孤独陡然展现在我们面前,——“杰奎琳,我有多少天没吃东西了。我好像听到过一声巨响,整栋房子都震了震。兰利在哪儿?我哥哥在哪儿?”虽然这段文字印在书上只不过短短的两行,但那种深刻的孤独感在瞬间直指人心,让人不由得怆然泪下。

  至此,多克托罗的《纽约兄弟》再一次印证了我的如下观点:

  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一分子,然而,那些白纸黑字的所谓历史往往只记住了帝王将相,无论它的体例是纪传还是编年。读史多年,深感历史必须互读,不仅要读官修的正史,还要读野史稗史,甚至小说。因为只有在野史稗史和小说中你才有可能接触到活生生的个体的人,而不是正史中冠冕堂皇的刻板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是历史的一种补充,因为它是现实的某种映射,可以让我们看到,帝王将相之外的才子佳人或者每一个普通如你我的人,在历史中曾经怎样的生活。所以,我在读一段历史的时候,会尽可能地同时阅读或者回忆曾经读过的关于那段历史的小说,只有这样,那段历史才会在我的心中真正活起来。

上一篇:《跟踪8》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亚瑟是个小麻烦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