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兄弟读后感10篇(3)

  哥哥兰利肯定是一名偏执狂,他总是用自创的“替代品理论”反驳与弟弟霍莫的争论。是的,这很荒诞,兰利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可以替代,生的死的,男人的女人的,天上的地下的……我姑且认为兰利这是在宽慰他自己,用一个没人信服的理论作为保护自己的外衣。但在兰利的世界观范畴内,这个理论也有不成立的时候。当霍莫问:“兰利,我是你的影子吗?”“你是我兄弟”,兰利回答。他们是兄弟,兰利相信这是唯一的不可替代。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科里尔兄弟会如此紧密相连。是不是哥哥认为自己有义务照顾残疾的弟弟?抑或是弟弟觉得自己必须陪伴这位行为怪异、思维偏执的哥哥?这不得而知。正如他们在繁华喧嚣的曼哈顿的豪宅长年紧闭的百叶窗,它不允许任何不相干的人去窥探。

  “你的视觉是无限的,你的眼界是无限的”。E.L.写道。相信E.L.也是带着这样的信念写这本书的。把20世纪美国的生活压缩在两个人身上并体现出来,这不仅仅需要想象,更需要信念的力量,就像霍莫在黑暗里看到人生的彩色,就像兰利二战受伤回归后依然对制造一份可以永久阅读的报纸满怀**。

  这本书还有多次精彩的哲学高度的思考,比如对死亡,对婚姻,对艺术。即使兰利的替代品原理是纯粹的行而上学,但在那个年代这何尝不是一种可贵的人生态度,不用伤春悲秋,在迷茫无所依中找到灵魂的伴侣。

  我从没看过一本书如此描述兄弟之情。而爱情、友情、师生情则泛滥在浩繁的卷秩中。唯独兄弟之情,这人世间最纯粹的感情被忽略。

  故事的结尾并没有出现皆大欢喜,最后,失明、失聪、记忆衰退、垂垂老矣的霍莫问:“兰利在哪里?我的哥哥在哪里?”小说以一种悲怆的形式匆匆了结。既然故事自始至终都是从两兄弟之间展开,为什么结局只有弟弟霍莫一个人?在霍莫最无助、最需要哥哥的时候兰利去了何处?这固然令人心碎。但那个时代的所有失望、彷徨、荒诞,在这一刻得到了彻底的升华。除了这样,我别无其他解读了。

  《纽约兄弟》读后感(七):纽约异类的行为艺术

  “有谁指望孤独或者私密,纽约将赐予他这类古怪的奖赏。”E.B.怀特在《这就是纽约》的开篇就认定:纽约,充满享受孤独与私密的希冀,是一座包容大气的城市。他在文章中列举了许多纽约的好,兼有它的糟。“人在纽约,与世隔绝”,它拥有这样的特点。许多人选择定居在这里,仿佛是为了逃避而不是面对现实。

  无独有偶,E.L.多克托罗的《纽约兄弟》好像就是为E.B.怀特的论断所准备的现实证据,越是尊贵富有的人越想隐匿,躲藏散发着自由的气息。1947年,霍默和兰利这对兄弟,被发现死于纽约第五大道的家族公寓里。曾经辉煌的房屋里堆集上百吨的报纸、旧汽车以及各色垃圾,杂乱的景象让世人目瞪口呆。

  该事件发生的时候,多克托罗正值青葱年少。给他的印象是,这事儿就像一段传奇般不可信,可兄弟俩的确真实存在过。他从来不曾想过要将这段历史以小说的形式记录下来,但他肯定事件中一定有某些神秘的物质在起着作用,它存在于表象上的垃圾堆中。小康之家的兄弟为什么要与世隔绝,自生自灭?是这个世界容不下他们,还是他们融入不了这个世界?将生活状态改变成一种完全的与众不同,被世人像欣赏怪物般地围追堵截,霍默和兰利死了,没人知道这座公寓里发生过什么?多克托罗想运用文字追溯霍默和兰利的国度,还原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留下的是时代的瑰宝。如此,我们有机会阅读这本《纽约兄弟》。

  “我是霍默,眼盲的弟弟”,开头的第一句话就像无形的手一把将读者抓住,仿佛在说跟我来,去向一个封闭且黑暗的所在。只有多克托罗这样的作家,才有能力将我们引入别样的世界。哥哥兰利在一战中为毒气所伤,回家后举止和思考均异于常人。

  没有人天生孤独,兄弟成为现代隐士是一个奋力挣扎的过程,他们也曾经疯狂地热爱过喧闹。他们在宵禁时到酒吧狂饮,在经济大萧条时为上流人士举办舞会。但邻居喊来警察,让他们学会闭嘴,在这条奢华的第五大道上。

  霍默说,我们的家是全世界的家。它拥有包容的潜质:一位偷窃首饰的女佣,因为她还兼职霍默的情妇;老佣人罗比洛太太热爱音乐的孙子,在二战中不幸阵亡;勤劳的星山夫妇,因为是日裔,在二战开战后,被探员强行带入集中营;不得已收留逃亡的黑帮头子,还有一帮年轻的嬉皮士。这些人那些事都需要他们的家被动接受。兰利问霍默:如果自由必须得到容许,那我们还有自由吗?

上一篇:《跟踪8》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亚瑟是个小麻烦读后感精选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