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胞,请淡定》读后感精选10篇(3)

  说的多一针见血啊!当下多少人,嫁的不是最爱的那个人,嫁的是显赫的社会关系;娶的也不是两情相悦,娶的是门当户对的平衡。归根到底,感情如此的不牢靠,需要如此多的身外之物去弥补的原因,无非都是自我价值与追求的迷失。林奕华还说,人要懂得去认识自己,然后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会得到一种力量。我想这种力量,正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社会里,找不到自我并深陷“剩男剩女”漩涡中的都市症患者们的一剂良药。

  在情感问题之外,许骥还在《廖伟棠:寻找失落的理想主义》一文中,表达了对文化边缘化的担忧和香港文人坚守信仰的欣赏。要知道作为实用主义至上的香港,赚钱永远是主流的追求。在地铁里,在巴士上,在茶餐厅内,随处可见翻看财经报纸的人,但却鲜有看文化书刊的。香港文化评论家资深媒体人朗天就在接受采访中无奈的表示,香港人可能是全世界最不喜欢看书的城市人。可不爱看书,不代表不爱消费。香港人热衷消费是出了名的,而如今内地的一线二线城市的消费能力也跟着香港大踏步迈进。我无意贬低消费对于刺激国家内需方面无可比拟的作用,而仅仅只想表达像梁文道所说的那般“今天的社会,我们都不知道自己要怎么活,大部分人证明自己人生有价值的方法就是通过消费。”可是即便消费,依然会有痛苦,尼尔波兹曼很早之前就做了精辟的总结: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龙应台在《龙应台的香港笔记》中忧心忡忡的指出,开发,是香港的意识形态。为了开发,在土地资源极为有限的现实下,拆迁必然在所难免。经常身处香港的我,不久前也感受了一把公民力量。

  大家知道中环天星码头的拆迁是一代香港人集体回忆的沦陷,而政府要对尖沙咀天星码头依样画葫芦,则必然触发更为激烈的民意反击。我一直是喜欢坐天星小轮横渡维港的,那份惬意是坐地铁在黑漆漆的海底隧道完全无法比拟的。那天我从中环坐船到尖沙咀,恰好遇到一群衣着保卫天星码头的年轻人在征集市民签名,他们情绪高昂,给过路的市民和游客派发传单,讲解关于天星码头的历史,以及对政府无视民意的愤慨。他们对文化遗迹的珍惜打动了我,于是我情不自禁的走上前去,签上自己的名字。

  是的,所有的拆迁都要跟幸福指数有关,一座座千篇一律的摩天高楼能带来多少的幸福感,而保留一个有百年历史的活化石般的码头又有多难?

  书中还有太多共鸣无法一一表达。的确,香港有太多的不完美,也有太多闪光值得内地借鉴。最后,我想用陈冠中在《我这一代香港人》中的话作为此文的结尾:全球和本地别无选择必须择善固执的并行,而哪怕是不理想的现状却是仅有的起步点。

  《同胞,请淡定》读后感(五):淡定之后的奋斗

  淡定之后的奋斗

  ——读许骥《同胞,请淡定》

  杨津涛

  刊于2012年1月30日《渤海早报》

  曾经作为新一代年轻人的“80后”,如今年岁大的都已年将而立,事业有成;即使是1989年出生的殿后者也都要走出大学,面临就业与结婚的双重压力了。在读过青年作家许骥的《同胞,请淡定:我们香港的蜗居、蚁族、富二代》一书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这些问题在香港也都一一存在。

  许骥出生于内地,少年时负笈香港,后又回杭州上大学,现在则任职香港《明报》,在内地与香港间两进两出,自称是“一手福建人,二手浙江人,三手香港人”。许骥策划采访了十位香港文化名人,让他们每人谈了一个内地青年所关心的话题。在书中,欧阳应霁谈“蜗居”、马家辉聊“蚁族”、邓小桦说“拆迁”、林奕华关注“剩男剩女”、邓小宇言说“富二代”、汤祯兆指引“创业”、许子东纵论“考研”、李照兴大侃“微博”、廖伟棠关心“信仰”,最后以梁文道谈“粉丝”收尾。

  这本《同胞,请淡定》的选题显然是有趣且有益的,因为今天的内地某种意义上的确正处在香港曾经走过的阶段上: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日益“贬值”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买房、结婚上的压力陡然增大……相对于大陆青年的焦虑,香港人则要淡定许多,因为他们对此早都习以为常。让内地青年看一看港人在面对高房价、就业难、理想失落等问题时的心态与对策,正是很好的借鉴。这就难怪,为什么许骥当初拟定书名的时候,想将自己这本书叫做“告大陆同胞书”了。

上一篇:上得天堂,下得地狱读后感10篇 下一篇:《我读3》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