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气质》是一本由(美)明恩溥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3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一):原来我们这样丑陋
读罢长叹,原来这就是我们的先人,是因为鞑子治下的满清,塑造出这样的人群?还是几千年来文化渣滓扭曲了人性,造就这样一群人?一方面内心有深深的不忿,明恩溥的骨子里的歧视有些是源于文化的冲突,一方面,他类似原野调查的笔法,又不由得让我感到震惊,叹息真有这样一群人:麻木、刁滑、隐忍、无情、虚伪、贫穷、吝啬、粗鄙,或许作者唯一赞叹的就是这群人的勤劳和温顺。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经受了无穷压迫和许多战乱杀戮的人们。难怪会有那么多战败和赔款,难怪会有以后的新文化运动,苦难深重的民族啊,请努力剥开自己丑陋的面具,拥抱这世上文明的花朵,自强自立,让文明浸染下的每一个人都活得有尊严,快乐、真实而满足吧!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二):《中国人的气质》摘抄
盲目的赞美与不分青红皂白的责难同样有害。
在中国看到的许多事情并不不是一开始就被注意到的,而一旦被注意到,则会永远不忘。
他们全都不相信我们的判断,而对他们自己的判断推崇备至。
中国人至今仍不明白,他们所浪费的时间恰恰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而不属于其他任何人。
中国人心满意足地以为他们能够获得微薄报酬而埋头苦干,这种心满意足就是他们忍耐美德的一个体现。
他们自然也会觉得各种不幸,但他们认为不幸是难以避免的。
改善生活条件的首要推力,就来自其它国家优越条件的知悉。
“仁”不带“心”。
在中国,真实仅限于历史。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三):一本牢骚
一信仰基督教的外国人在中国待了若干年后,发了一本书的牢骚。看到第二十五章就看不下去了。第二十七章囫囵地翻了一翻。满眼飘过的都“如果。。。。。。信仰基督教。。。。。。”
5上有段话还是有用的:“密迪乐先生,众多以中国和中国人为写作对象的作家中最具哲学头脑的一位,曾表达出这样一种观点,即让一个人原原本本地了解某个外国民族精神特质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向他提供一大堆记事本,让他细读。这些记事本详细记录了大量引人注目的事件,尤其是那些看上去非常特别的事件,而且最好还附有该国人士关于这些特别事件的解释。”
但是,附有的“解释”或许就有诱导读者的作用,或者说弊端。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四):19世纪的中国人
现在看来,明恩溥的这本书应该叫做《19世纪的中国人》,里面说到中国人的很多特点,现在都趋于消失了。当然,在某些贫困落后的地方可能还会看到。
比如说到中国人节俭,使用任何一块布料,都能充分使之物尽其用。但现在,即便一个不那么喜欢炫富的人,都不可能节俭至此(家中实在贫困的除外)。原因很简单,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去了,我们进入到了一个物质丰裕的社会,只盼望物品尽快用坏,好买新的。
勤劳也不再是所有中国人的标签。技术的进步大大**了人力,于是懒人也多起来了。中国人不讲究舒适便利的年代也过去了,我们和当年的外国人一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开始注重卫生,注重隐私,注重周围安静的环境。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习惯了那些原本属于西方的生活方式。一个时代过去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尽管物质匮乏,但始终扬起他们高傲的头颅,睥睨地看待闯入他们世界的蛮夷之辈。也许今天我们会对他们当时的许多行为表示可笑。但没有那些开始,便没有现在。
当然,还有很多特点始终保存着,犹如亘古不变的文化基因。譬如好面子,譬如说话拐弯抹角。中国文明始终是建立在感性之上的,而非精确的化学方程式。
我们何其庆幸,能生活在这个年代。既然无法选择,那便接受它吧。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五):「中国人的气质」短写
全书两百多页,共计27章,看完还是很快的。
朋友刚推荐给我的时候还很好奇这样一本论述中国人气质的书为何出自一名歪果仁。
上一篇:我给儿子下了套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连城诀》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