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精选10篇(3)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七):傲慢和慈悲,一双百年前的西方眼睛

  笑点、酸点、痛点都非常多的一本书,作者对中国人性格之观察概括,除了作者本人和同期在华的友人几十年的见闻、对中文典籍的研读,还引用颇多此前西方学者在汉学方面的著述。很多处可以和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互为表里根源的参照,可以作为具体的事例枝节补充。

  作者立足广泛基础的下层社会单元做出的观察可见中国人在历史中为维持着最低限度的生存和一个庞大统治机器的秩序,怎样把很多在西方人看来不可思议的品质内化为性格,作者对其流露的同情、理解和蔑视倒和书中所言及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两相对照,各有秉持不下的文化中心视角,而我觉得作者更为准确、深刻、有趣的观察,无疑是和当时的中国文人阶层的交往中得来的,比如,撒克逊人崇拜能人,而中国人尊崇文字化石一样的学者,所谓“君子不器”;中国人虽普遍缺乏公共精神和主权意识,但其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却持久而稳固,一个对鞑靼政权命运毫无关心的人,同时又可以是爱国的;相互监督负责的权利链如何导致了不信任和低下的行政效率…等等

  作者在横向的对比中西方人不同的观念、性格、处事方式,对比构成中国人精神的儒家文化、多神论、泛神论、无神论、祖先崇拜和西方基督文明时,同时没有忘记一二百年前的欧洲先人门和如今的欧洲人又何其不同,对十九世纪最后十几年中国将面对的改变和中国人性格中坚韧耐劳的一面将在未来发挥多大的优势,作出了非常高的期许,“地球如果是一颗头,中国人就是最硬的那一撮头发”(笑)。

  总的来说一下作者的态度和对作者的感觉,写观察事例时多运用夸张幽默手法或比较跳跃的比喻,纵然其中难免有失真偏颇之处,但那种真实感、在场感,引人回想起一串相似事例,足见他观察取材的精道,对经纶典籍和民风俗语的理解运用,更让我一个中国人汗颜。

  如译者后记里说,作者有传教士的慈悲宽和,有学者的理智和见识,又了解到在他的提议和积极努力下,促成的向美国政府追回庚子赔款一事,纵然他带着西方文化的傲慢和优越打量中国人,我还是很难不对这位传教士心生好感了,回头看序言里他所转述另一位传教士的天真的话,企图以引入某个宗教来改变他所见中国人的种种缺陷,在这一点上作者比他的前辈清醒的多。

  这本书是让我读来觉得找到了成长中很多不适、不愉快和矛盾感的准确描写和再现,有切肤之痛、切肤之烦,而书中内容对比今天,竟然还是残留和不变的方面更多……值得警醒的是一个看似美好的道德词汇后面可以包含多少正面负面相矛盾东西,很多人是怎么在这个弹性的区间里维持面目模糊的生的。

  《中国人的气质》读后感(八):中国人的脾气

  这是一百多年前的外国传教士,写就的中国清末时期的国人。这原本是刊登在杂志上供在上海的外国人了解国人的一些杂文汇聚起来的集子。但在所列的国人现象上无不是细无巨细,且心理活动和事出缘由都竭力要一一道出。

  这样一个生活在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外国人,对国人的观察已经到了令人佩服的地步,所以读这样的书无疑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笔下的国人他们有血有肉,爱恨缘由都可以找到出处。虽然就如译者刘氏父女所言那样,书本的三分之一是误读,三分之一是谎言,三分之一是事实。仅就这三分之一已经够我们好好咀嚼其味道。

  译后的跋说得很具体详实,在译者所列的短短千字里已经把整本书的精髓罗列得面面俱到,于是乎在谈这本书的阅后感想,犹如班门弄斧一般可笑。但是,如果我不夸一夸译者的用心,这是对此书最大的亏欠。译者不仅就当时的风俗民风一一进行现代化,还就更多的点进行注解,加上作者原注解,一百多年前的杂文集看来也变成了一本社会学著作。所以要十分的感谢译者的努力。

  里面不仅罗列了“死要面子、漠视时间、漠视精确、善于误解、拐弯抹角、固执、智力混沌、神经麻木、轻视外国人、缺乏公共精神、保守、漠视舒适和便利、缺乏同情心、相互猜疑、缺乏诚信和缺乏宗教精神等。”也少部分的道出可怜的几点不是被看好的优点。总体带有一种隐约的优越感,而在作者吐槽国人无中生有的优越感时,其实本身也是在一样的犯错误。所以这些点来说明,世界人民都会有的东西而已,并非国人独有,就跟自私、猜疑这样的特性大家都有一样。是不足以体现为国人独有的缺点。

上一篇:我给儿子下了套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连城诀》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