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男主人公有个优雅的名字叫“寂寞芳心**”,因主持同名专栏而得此芳名。该专栏本是个玩笑,然而许多孤苦无靠的读者在来信中诉说各自的尴尬和苦恼,想听取道德和精神上的忠告。比如有一位16岁的少女在信中哭诉,“没有男朋友肯带我出去,因为我生下来就没有鼻子。”对一个小姑娘来说,生来就没鼻子是万分痛苦的,但当我们想象出一张“中央有个大洞”的脸时,又觉得这张脸实在怪异得可笑。寂寞芳心**想去拯救他们却无以为计,他想求助于“基督情结”却屡遭失败。书中施拉克说的一句话能全面地总结主人公的一生:“他是个逃避现实的人。他想要栽培他内心的花园。但他逃避不了,再说他的个性结出来的果实到哪儿寻找市场啊?”最后,当他终于经历了“一次宗教转变”,准备去帮助一位与他有染的读者的丈夫时却被来者的手枪击中,成为玩笑的牺牲品,基督的殉教徒。韦斯特运用并不十分熟练的黑色幽默的手法,用平静的笔调对主人公的苦难轻描淡写,用荒诞可笑的手法叙述人物可悲可悯的经历,让读者不知对他们的痛苦应报以何种感情。
寂寞芳心**是一位典型的以追求生存价值为乐的知识分子。从内心深处来讲,他厌恶这种充当耶稣喉舌的谋生手段却又难以摆脱。当面对那些“用一把心形菜刀在痛苦的面团上刻印出来的”千篇一律的读者来信时,他不得不这样编造违心的谎言,“生活确实有意义,因为他富于梦想和安宁,富于柔情和幸福,还富于信念,它像一股明亮的火焰在冷酷而黑暗的祭台上燃烧。”而他的上司施拉克则是另一种典型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个对一切周遭都无动于衷的人,他善于辞令,敏于行动,是个生存能手。“不管他嘴里说得如何天花乱坠,手势如何变化多端,他的脸总是毫无表情。”在同样面临信仰危机的时代,他可以倾听巴赫的乐曲、勃拉姆斯的和声以及贝多芬的雷鸣,“因为他们的名字全都以B开始”。在他看来,基督是玩笑布道还可以用来勾引女人。他深知读者的需要,所以让寂寞芳心**虚构各种关于基督的梦想去麻醉读者,从而增加报纸的销量。因此,与寂寞放心**不同,他过的既得利益者的理想生活。
韦斯特作为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先驱,对于世界文学的贡献自是不容小觑。但是这部小说仍然不能看作是这类型小说的优秀代表作。它具备了十分严峻的语言,但优雅不足,幽默的成分还是少了一些。因为关于“黑色幽默”小说,我看到过最好的定义是,幽默和恐惧五五分成,随两条交叉的对角线诡异变化,游戏文字,情节混乱无序。而“黑色幽默”文学颠峰时期的几部代表作,包括约瑟夫•海勒的《第22条军规》、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宰场》和《猫的摇篮》,以及托马斯•品钦的《V.》 等作品就完全具备了这些特点。因此《寂寞芳心**》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开创性,究其文本内容及技巧而言,实在很一般。
《寂寞芳心**》读后感(九):坠落的灵魂,谁来挽救?
死后衰荣对于文学家而言,不知是幸运还是讽刺,约翰•肯尼迪•图尔如此,艾米莉•狄金森如此,纳撒尼尔•韦斯特亦是如此。这位当时最为人忽视的奇才差点与我们这个世界错过,以至纳撒尼尔•韦斯特离世十年之后,其作品才引起广泛注目,尽管留世作品仅只四部,却部部精彩,经典者如《寂寞芳心**》。
《寂寞芳心**》于一九三三年问世,该书通过刻画面临信仰危机而产生思想异化的寂寞芳心**这一角色,猛烈抨击宗教与腐化的社会,以混乱超现实的表现手法描绘当时美国社会的真实景象。小说以其惊世骇俗的深刻表达奠定纳撒尼尔•韦斯特不朽的名声。尽管小说本身描述的故事堪称时代悲剧,但是作者在叙述全程却保持冷峻之态面对,使得整部小说乍看之下如同一个玩世不恭的笑话。这部作品被评论家冠以黑色幽默小说的头衔,并收入《西方正典》存世,因此纳撒尼尔•韦斯特也被后人称为黑色幽默小说的先驱。
如同作者本身的坎坷经历相似,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也带有浓厚的黑色幽默色彩,或许是生不逢时吧,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正遭受经济大萧条的鞭挞,出版该书的出版社也因而倒闭,没有收到货款的印刷厂以债主的身份将印刷的成品扣押,导致该书流通到世面上的数量不足八百本。尽管如此,也未能抹杀其隽永的文学魅力,堪称异数。
上一篇:《唤醒死者》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黄昏杀人耳语的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