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压力如何塑造我们》读后感10篇

  《挑战:压力如何塑造我们》是一本由[英]伊恩·罗伯森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挑战:压力如何塑造我们》读后感(一):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看,压力是如何让我们成长的

  先摘出来两句这本书里,我认为非常好(有道理)的两句话:

  第一句:“我们所需要处理的其实是我们对压力的态度以及超越自身客观条件限制的控制感”

  第二句:“只有当你清楚明白自身的新的局限性,了解自己当下能干些什么,那么你才能做出改变。这一过程必定是异常痛苦和艰难的。”

  按照这个书名,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一部“心灵鸡汤”,最开始我也是惴惴不安的怕他写的就是一些励志类的故事,而且目录的章节小标题也看不出什么门道。不过读完这短短200页不到的书,心里是满心欢喜的。

  这本书整个都是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阐述挑战(压力)会给我们的大脑带来怎样的变化,面临挑战,我们的大脑会产生那些化学反应,并由此怎样影响我们的行为。

  其实你完全不用害怕——怕这本书太科普了,怕它说的内容晦涩难懂。实际上,这本书讲的非常通俗了。作者跟我们分析了一些他在工作中遇见的案例,并且把自己几十年的在脑神经科学的工作中做的研究、发现串联起来——这正好是一个发现“挑战——压力是如何塑造我们的”这样的一个过程。

  我总是有一个疑问,就像阿德勒写的《超越自卑》,为什么面对相似的童年经历、困境等,有的人会把这些挑战处理的很好并从中获得成长,为什么另一些人就会因为这些挑战而活得自怨自艾呢?

  在这本书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比如研究人员对一组大学生进行了三次脑部扫描,考试前3个月,经过3个月学习之后,考试后的3个月,通过核磁共振扫描结果我们看到,考试(挑战)让学生的大脑长大了。你看,我们的大脑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它会发展出更多的脑细胞来帮助我们处理生活。

  但实际上,虽然生理上我们的大脑会活得成长,但实际上我们的自我意识(观念)也会影响到我们对于压力事件的行为反应。

  这是一个压力和行为互动的过程。

  比如作者发现,一些人天生就单侧大脑的活跃度具有优势,偏偏优势大脑这一侧会使人产生消极的情绪反应,这样人就不可避免的会焦虑、抑郁。相对的,因为我们发现了控制情绪的具体部位,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自主行为上的变化,来使我们产生积极大脑反应的脑区更加活跃,从而改啥我们的认知和情绪状态。

  书中有另一个案例,脑部受损伤的一名患者只能注意到自己视野右侧的事物和人,对左侧视野没有任何反应,比如他吃饭的时候餐盘里右侧的食物都吃干净了,左侧的一口没有动还声称已经吃光了。检查视力双眼没有任何疾病,为什么他注意不到左侧呢?作者发现只要让他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患者就可以注意到少量的左侧视野内的事物。

  书内都是这种小案例以及一些有趣的脑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发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相信你一定会逐渐明白“挑战”在我们的脑内是如何的运作过程,我们又如何更好的利用“挑战”带给我们脑部的变化更好的生活。

  《挑战:压力如何塑造我们》读后感(二):精神的铠甲和软肋—应对压力与专注的生理基础(本书解读)

  “凡不能杀死你的,终将让你更强大”,很多人都很信奉这句话,但是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遭受生活打击后一蹶不振的情况,有的人遭受的甚至并非什么致命的问题,这种遭受**后人的为何至此的原因是作者最为关心的话题。 本书作者最早是一名精神科护士,那时他秉持着人类的大脑成年后就固定的想法,认为大脑的生理结构决定了精神状况,然而随着他知识的拓展,从认知科学的角度他发现了思维和大脑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也解释了开篇提到的问题,有的人遭遇挫折后可以更加强大,而有的人却不能。当然本书最终也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但是按照书中的内容来看其实作者也方案,能够重新自我评估,面对生活的现实,能让我们把自己拉回平衡的脑回路中来,有助于自己的认知平衡。 以下是我的解读。 一、本书的结构 本书以作者的研究时间线为线索,渐渐落脚到压力、意识和大脑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核心概念是倒U形觉醒曲线、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左右脑额叶的功能。抛开书的内容不谈,本书的结构也为我们呈现应对压力不断成长和科学探索常见的模式,那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这看起来简单,但大部分人到解决问题这一步就结束了,因为总在被动的等待新的刺激源,他们的右脑始终要处于活跃状态,不断关注周围可能的“威胁”进而导致了焦虑,刷手机、看视频,虽然看起来在休息,实际上却是过度消耗了脑内有限的认知储备“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于是他们就陷入分心和焦虑的恶性循环,认知能力的最高点被不断下压,最终被压力也就是刺激源压垮。 二、压力与认知关系的宏观结构 这里要提到名为“耶克斯-多德森觉醒法则”的概念,这背后就是认知觉醒程度的一个倒U形曲线结构,我们认知的觉醒程度通常受到节律的影响,凌晨最低、上午最高,简单说来就是凌晨精神差,早上精神好,同时外部的刺激也会调解我们认知的兴奋程度,通过强行提高认知水平到顶点,我们会迎来一段时间更好的表现,但之后就会暴跌,呈现出一种倒U形的模式。 这其实正好就契合了一些人面对压力崩溃的情况,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就是通过平时的数学成绩分出两组人,一组实际上成绩更好,但是他们对自己的成绩很焦虑,另一组成绩稍差,但是并不焦虑,当面对大型测试的时候,前者的整体成绩出现了下滑,而后者反而提高了,因为前者平时的焦虑逼迫他们的认知水平其实已经达到顶点附近了,进一步的刺激反而降低了认知水平,而后者则相反,他们在刺激面前还有前进的空间。 三、压力与认知关系的生理基础 造成倒U型曲线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例证(没有提供详细数据,但是实验名称和相关发表刊物有详细提及,我还未做验证),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专注的生理基础就是去甲肾上腺素,它实际上可以看做我们的认知储备,当面对新的刺激时,它会分泌出来,让我们得以专注行事(甚至有预防老年痴呆的作用),但是如果任务超过了我们大脑能够分泌的量,我们的认知系统就短缺了,认知水平反而会出现下降,同时这种认知短缺造成的失误会**我的右额叶进入活跃状态,它主要负责警觉和自我抑制,这时它会对所有可能的危险都做出反应,所以就有了我们摔倒时会觉得街上的人都在注意自己的感觉,而这种寻找刺激源的模式一旦开启,它就很容易被自己设想出来的一个个刺激源激活,继而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然后人就进入了过分焦虑,甚至崩溃的状况,于是压力就击垮了我们。 四、关于如何应对的一些看法 本书中提出的一些治理案例更多的是具有生理性病变的个体,而且治疗方法也不详尽,但是根据我自己的总结和一些经验提出一个相应的解决方案可以参考。 首先,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主动管理自己的认知资源,防止分心导致我们的“蓝斑“(分泌去甲肾上腺素的区域)长期活跃而功能下降,同时也减少自身长期处于认知顶端的情况,这需要我们在一个任务完成后学会主动休息,做冥想、出去走几分钟,让生理状态不要过度疲劳。 其次,要学会为自己的长段任务主动制造新的刺激,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和新鲜感密切相关,相同的长时间任务极易让人疲劳分心,需要学会为自己设置一个定期的拍手或者类似“注意起来”这样的小活动,主动调动大脑的活动,当然也可以和上一条结合起来。 最后,要学会重新改变自己的对外界的认识模式,右脑的激活本身是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应对压力的,因为它会让我们重新评估现状,但是如果右脑过度活跃反而会抑制我们的自我意识,结果就是被对环境的评估所困。这背后的原理也是我们长期自动运行的认识模式,保有僵化思维的人,因为认为自己的性格、能力是定型的,每次的表现都希望没有瑕疵,结果就是大脑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极易激活右脑,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相反,自己是可以进步和适应环境的,因而失败后右脑的激活水平更低。 为了调整自己的认识模式,我推荐认知行为疗法,有兴趣的可以关注我对《掌控》的解读。

上一篇:《安格尔的小提琴》经典读后感10篇 下一篇:一个人的狂欢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