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读后感精选10篇(2)

  对于精选的少数人应该施以怎样的教育?大学教育的三个衡量尺度。

  1.对哲学的需要

  这是自然产生的最高需要。

  而现今对历史细节的兴趣取代了对永恒哲学问题的思考;对万物统一性的领悟能力被对自然的技术态度扼杀。历史考和技术态度扼杀了形而上学的沉思,不再有真正的哲学教育。

  2.对艺术的本能

  语言训练在文科中学的缺失,导致对语言的使用僵硬刻板和放任个性。

  应该严格的语言训练培养正确的艺术感觉,明确良好的趣味和审美判断能力。

  3.古典人文的修养

  古典人文是人精神的源头和指导。

  现今对古典人文缺乏敬畏和牵强附会,对文科中学的教育造成恶性循环。

  六、教育的可悲现状

  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导致大量不够资格的人进入教育机构,导致教师素质问题突出,优秀教师被逐渐边缘化,并大量逃往学术领域,而学生则失去了正确的引导。

  全世界的教育机构都在功利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读后感(五):读《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

  倘若想感受尼采的天才或许不需要读太多他的书,就本书的结构与内容而言就已经是独特、新颖且尖锐的了。这本书是尼采未能完成的著作,它是尼采关于德国教育现状所做的五次公开演讲的集合。尽管是演讲,却是不同的。演讲的内容中有恰似故事的情节设计,从另类大学生、青年教师与长者间的对话里表达出尼采的所思所感。一般的演讲都是单一地向听众表达出演讲者的想法,姑且称其是一维的表达方式,而尼采的演讲里构造不同的人物,自己扮演了三四个的角色,堪称是多维真实地表达出了他的感受。例如他是对德国教育现状持悲观心态的青年教师;也是想通了许多事物而能指导(劝告)青年教师的长者;还是将入社会,对教育现状有一定见解的大学生。

  在《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一书中有许多我十分欣赏的观点。尼采以其尖锐的眼光审视着德国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在第一讲中便提出了现代教育的两个弊病。首先,因为教育的普及和扩大(不审慎的),使其被功利性的弊端反噬,沦为谋生手段。教育学习的是知识,而谋生需要的只是技能,那是教育的一小部分而已。而这也导致了尼采所谓的“真正的对立”,教育机构与生计机构的对立。其次,因为教育(的内容)的不断缩小,使得受教者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有教养”的人,教育沦为学术工厂与国家利益的工具(指的是国家对教育有倾向的控制),且又会进一步不断破坏者教育本身。而这两大弊病,在书中尼采进一步讨论,在新闻的不良影响下,使教育沦为新闻媒体的附庸。这些都是尼采观察到的德国教育现状。反观我们过去十几年所受的“教育”,两种弊病赫然摆在眼前。第一,许多人通过中小学以至大学的学习为的是“谋生”,并从未问过自己不断向前奋斗的理由是不是只是为了能有生存的手段。这也都是受到身边不理性的“经济教条”的影响。尼采觉得很难想象,一个人会为一个职位(例如会计师,工程师,医生)而活着,他说到:“任何一种学校教育,只要在其历程终点把一个职位或者一种谋生方式树为前景,就绝不是真正的教育”。(以此观点来看许多大学的教育计划便会觉得他们很可笑,当然UIC也不例外)同样的,学术工厂与国家利益工具表现的极为明显,一个文学博士可能算不清楚自己家里的消费开支,而这并不要求在会计方面要有太多的建树,只需要会几个基本概念与操作方法。国家在指导教育发展的时候,一直是以“为国家培养四个现代化人才”为条例的。可笑的是,一个国家是让它的子民以不断铭记是它提供教育机会的方式来培养“爱国情怀”,而这其实是它原来就应该给的。

  书中也有一些论点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好接受的。而我还想讨论的是尼采对大学的要求。第一点尼采提出的便是对哲学的需要。哲学被也是“爱智之学”,是开启人生思考,是人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人”的关键。其次是正确的艺术感觉,这里强调的是对母语语言的严格训练,因为母语是“真正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手段/方式)”。最后则是古典人文的修养,是一种文化最内涵的部分,是文化的心。这三个方面在国内的状态如何我并不清楚,不过我知道就在身边,我所熟悉的校园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机会(也许并不全面)来让我一步步接近尼采心里所向往的大学,而那也是我所向往的地方。

上一篇:对伪心理学说不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希特勒传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