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路》读后感精选10篇(12)

  注释: [1]胡亮:《酢浆草当作圣殿:也谈陈舸的诗》,见《诗探索》,2016年第3期 [2]分别是《林中路》(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和《沉箱》(副本制作文学机构,2015年)。 [3]参见一行:《自序:诗歌中的技艺》,见《词的伦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4月,第79页

  (本文发表于《诗歌月刊》2017年第12期“评论"栏目)

  诗人简介:陈舸,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版有诗集《林中路》(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沉箱》(副本制作,2011年。将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修订版),生活在广东省阳江市。

  《林中路》读后感(十):马雁:质朴诗的未来学

  质朴诗的未来学

  ——读陈舸诗集二种

  马雁

  几乎是为了与自己瘦骨嶙峋的样子相配,陈舸在《林中路》(2009)和《沉箱》(2010)①两本集子中,建立起有限的词语现实。早在《林中路》,他就很清楚也很自信,自己笔下诗句列队前进的形式和节奏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上自足的仪式性,完成了一场有个人标记的反隐逸游荡;到了《沉箱》,一种一以贯之的、明显刻意的有限性提示这样一个倾向:这些诗行不打算建立起全部的虚构世界,甚至不打算逼真模拟片段的日常生活。因此,在显得有些突兀的节制的佐证下,陈舸显得像个有几分晦涩的诗人。

  在一次闲聊中,他略带玩笑口吻地宣称自己是一个植物色情性研究者,在他眼中一切植物都携带着一股无法抹消的色情气息而来,譬如兰科植物丰富的**系统——但也许色情只是他的一层装裱而已,一个作者往往拥有多层装裱。

  如果说在《林中路》中,陈舸还将他的日常世界与诗歌想象调和得相对琴瑟和谐,那么《沉箱》的结集中别些层装裱暂露头角。他适时地提醒读者从《林中路》一路埋伏着的力量。与此前的温情相比,新结集作品闪烁出某种人造的光芒——并试图表明,人造光芒可不逊于自然光,就像他自己认识到的,诗歌写作意味着伦理学意义上的某种更新。这一次人造光芒与伦理学的结合企图,取径于从虚无中能获得力量,取径于对质朴特质的某种漫不经心,这是一种绝对个人化的野心和能力:针对质朴的所谓漫不经心更显得像是某种程度上的放纵,对庸俗现实主义的超越企图意味着谋划如何抵达不灭的未来。并且,从策略和经验上,陈舸选择了一种力求隐忍和自律的表达方式,虽然并非没有**。

  为了说明以上的这些猜测在何种程度上成立,本文从《林中路》和《沉箱》中有选择地针对几首具有延续性和发展性特征的作品进行分析,尝试着理解这种通过与有限之物遭遇战、从而获得秩序的行为。

  钓鱼人的一天

  体育馆的圆弧

  顶部,在晨光里悬浮。

  成群翻飞的鹭鸟

  牵引着我的目光——

  我看着它们降落

  让树冠一下子变白。

  为了寻找

  想象中完美的鱼群,

  我穿过乱草小径。

  草坡已被混凝土覆盖

  防波堤,掠夺了我

  躺在日光里做梦的快乐。

  我坚守着

  这毫无遮掩的据点,

  像一个耐心的

  狙击手。

  鱼群透过闪动的水面

  以为是灰色的岩石。

  蜻蜓像水上小飞机

  在头顶盘旋,把我

  当作一截干枯的树桩。

  我的脸不安地转动

  最后,它落在鱼竿的末梢

  透明的双翅平展。

  被抑制的狂喜

  始于黄色浮标,

  它在瞬间沉没。

  一股来自幽暗水底

  平静的力

  牵引着我绷紧的神经。

  鱼竿开始弯曲

  尼龙丝发出嗡嗡低鸣,

  我的心剧跳。

  我感觉到硕大的鲤鱼

  或者鲮鱼,发疯地

  搅动冰冷、灰色的湖水。

  我尊重它。

  有半小时那么久

  它不停地来回游动。

  但事情已经变化

  不仅仅是距离,**

  一个人隐蔽的欲望

  正在被满足。

  当我紧张地

  揪起沉重的钓竿——

  鱼钩上只有一片鱼鳞

  硬币般闪耀。

  心迅速下坠,我茫然地

  再度凝视鳞片

  那里,一道眩目的小彩虹。

上一篇:设计诗读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我未来次子关于我的回忆经典读后感10篇

推荐小说:  二号首长  侯卫东官场笔记  官场之风流人生  官道之色戒  脸谱  红色仕途  沧浪之水  驻京办主任  医道官途  重生之风流仕途  风流仕途  官道之权色撩人  官场之财色诱人  官路红颜  官场桃花运  官场风月  官道无疆  一号红人  官商  重生之官路商途  宦海沉浮  重生之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