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建设“协同区”。争取国家出台完善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赣州用足用好44项省级管理权限和6项先行先试项目,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国际内陆港;支持吉安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大健康产业,将吉泰走廊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推动向莆经济带发展升级,培育生物医药、绿色农业和文化旅游等产业。*推进赣东北开放合作,支持上饶加快发展“两光一车”、大数据、旅游康养等产业,打造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支持景德镇加快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和“航空小镇”,打造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支持鹰潭用好移动物联网试点机遇,打造世界绿色铜都和国家智慧新城。加快推进赣西转型升级,支持宜春发展锂电新能源、中医药、大健康等绿色产业,联动萍乡、新余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支持新余发挥“工小美”特色,发展锂电新能源产业和智能制造,建设新宜吉转型合作示范区;支持萍乡建设独具江南特色的海绵城市,打造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六)推动乡村振兴和城市品质提升,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促进城乡融合互动、一体发展。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严守耕地红线,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再启动29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420亿斤以上。*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九大工程”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因地制宜建立生态农业种养模式,大力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积极发展品牌农业、规模农业、工厂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创新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机械化、优质化、公认化,着力打造稻米、果业、蔬菜、畜牧业、水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6个超千亿产业,茶叶、中药材、油茶3个超百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加快优势良种选育。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用好“赣农宝”“供销e家”“邮乐购”等电商平台,推动更多农产品“上线”直销。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扩大产销衔接规模。做强“四绿一红”茶叶、江西大米、鄱阳湖水产、江西地方鸡、江西茶油、江西果业、江西蔬菜等一批区域性公共品牌,加大品牌统一宣传力度,提升“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影响力,加快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
持续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按照“四精”理念,*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启动建设30个左右美丽宜居试点县,鼓励有需求的行政村或较大自然村因地制宜配套“8+4”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实现组组通水泥路,打造一批省级示范村点。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具备条件的村庄完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绿色殡葬改革,树立婚丧礼俗新风。
纵深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两权”抵押贷款试点,进一步探索资源股份化、股权化、证券化等多种形式,促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协同发展。推广余江农村宅基地改革经验,全面规范农村宅基地和住房建设管理,加强规划和风貌管控,彰显特色,传承乡愁。争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列入国家整省试点,再消除一批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再培育一批经济强村。继续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尽展才华。
大力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全面实施城市治脏、治乱、治堵、功能修补、生态修复、特色彰显、亮化美化、治理提升“八大行动”,以改促建上档次、以管促优出精品、以文铸魂提品位,实现“一年有提升、两年上台阶、三年进一流”。大力整治城乡环境,积极推进城市“双修”、海绵城市建设和“无废城市”试点,集中开展背街小巷综合整治和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年底前30%以上的背街小巷实现整治提升。大力推进城市道路保洁的市场化、机械化、专业化、标准化,年底前中心城区道路机扫率达到85%以上。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地下综合管廊、环保、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优化布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力度,整体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城市设计,传承历史文脉,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历史文化街区。加快建设智慧城市,积极创建文明城市,有序建设特色小城镇,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江西大地上成为现实。